高考歷史知識合集—隋唐時期!
來源:網絡轉載 2024-04-27 14:27:05
中國古代史——隋唐時期
安史之亂的影響
①政治:唐代由盛轉衰,中央集權被大大削弱;
②經濟: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大量北方民眾南遷,促進江南地區的進一步開發;
③軍事:參與平叛的許多將領擁兵自重,形成藩鎮割據局面
④民族:少數民族趁機侵擾,邊疆告急。
科舉制的影響
1.積極影響
①社會整合功能:打破了特權壟斷,促進社會階層流動,擴大了統治基礎有利于社會公平公正
②推動儒學發展:推動儒家思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益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
③提升行政效率:保證了行政人員的來源和文化素養,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④推動世界文明:對東亞國家和西方文官制度產生深遠影響
2.消極影響
⑤重才輕德:過于側重學問標準,忽視對品德的考察
⑥官本位思想:促進了官本位社會觀的發展,“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影響深遠
⑦禁錮思想:強化儒家正統地位,禁錮人們思想,抑制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⑧強化控制:是統治者控制讀書人,維護統治的手段。
兩稅法誕生的背景與影響
1.背景
①均田制瓦解和土地兼并:唐朝中后期,均田制開始崩潰,土地被大量兼并,導致租庸調難以維持。
②財政困難和經濟衰退:由于安史之亂導致的北方經濟破壞和人口流失,政府的經濟實力大減,財政狀況惡化。
③賦役制度的混亂和管理缺失:安史之亂后,賦役缺乏統一的有效管理,隨意增設新稅目,導致名目繁多,賦役不均,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2.影響
積極性:
①簡化稅收名目,有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緩和社會矛盾;
②擴大收稅對象,有利于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③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有利于改變貧富不均的現象;
④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⑤以貨幣為主要征稅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局限性:兩稅法并未能遏制土地兼并,唐后期土地兼并越來越嚴重,大地主隱瞞財產轉嫁賦稅現象增多,政府為保證財政又增加捐稅,農民負擔更加沉重,社會矛盾加劇。
三省六部制的影響
①體系完整,職責分明,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減少決策失誤;
②三省宰相相互監督和牽制,避免權臣大權獨攬,利于加強君主專制;
③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標志著中央行政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是古代政治體制成熟的標志之一。
唐代商品經濟發達的原因
①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商業發展的基礎。
②國家統一,政局穩定。
③政策寬容,管理規范。
④交通發達。——大運河溝通了南北交通,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
⑤各民族之間、中外之間經濟交往頻繁。
唐代文藝成就達到高峰的原因
①經濟:經濟的發展與繁榮;
②政治:選官制度的發展與官僚政治的成熟;
③社會:安定的社會環境;
④文化:民族交融即開放包容的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