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專業名詞解釋及易混概念比較 3
2023-11-16 18:08:28網絡轉載
【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
“丹霞地貌”指的是以紅色砂礫巖為主要成分、以赤壁丹崖為典型特征并以地表水沖蝕作用為主形成的地貌景觀。故有“流水丹霞”之說。
雅丹地貌是一種典型的風蝕地貌,又稱風蝕壟槽,或稱為風蝕脊。雅丹地貌的顏色既可以是紅色,也可以是紅色以外的任意顏色。在地球表面沒有降雨的地方真的不多,絕大部分地貌的形成都或多或少有水的參與。雅丹地貌在其形成過程中自始至終有水的參與。首先,形成雅丹地貌的巖石或巖層主要為湖相的砂礫巖,湖水干涸后,這些出露地表的砂礫巖在間歇性流水和長期而強烈的定向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現今這種地貌,只是流水沖蝕的作用遠小于強風的吹蝕作用,因此將雅丹地貌歸因于風蝕地貌,“風蝕雅丹”由此而來。
【溯源侵蝕】:溯源侵蝕在河流源頭和河口地段最為明顯。河谷或溝谷源頭,因河床縱剖面較陡,下切侵蝕作用加強,引起向上游不斷侵蝕,從而加長河谷的長度。
【河床】:河流流水的線性槽地。是河流平時或洪水季節占據和通過的地方,而不是整個河谷的范圍。
【河漫灘】:位于河床主槽一側或兩側,在洪水時被淹沒,枯水時出露的灘地。河流洪水期淹沒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它由河流的橫向遷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積作用形成。平原區的河漫灘比較發育。
【河流階地】:河流下切侵蝕,原來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階梯狀分布在河谷谷坡上,這種地形稱為河流階地。
階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殼垂直升降運動的影響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蝕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內外部動力地質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有幾級階地,就有過幾次運動;階地位置,級別越高,形成時代越老。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自然帶】:通常指主要受地帶性分異因素影響,在地表大致沿緯線方向呈帶狀延伸分布,并具有一定寬度的地帶性自然區劃單位。
【熱帶雨林氣候、熱帶雨林、熱帶雨林帶】:
熱帶雨林氣候——是一種氣候類型,它分布在南北緯10度之間。此種氣候特點是高溫多雨,全年皆夏,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且分配較均勻。
熱帶雨林——是一種植被類型,是熱帶雨林帶中的典型植被代表,由高大茂密、常綠的喬木為主組成的植物群落。
熱帶雨林帶——是一種自然帶類型,它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終年高溫多雨的地區或南北回歸線之間迎風坡地區,具有緯向地帶性規律。
【草原、草地、草場】:
草原——指生長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由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優勢的植被。草原是世界所有植被類型中分布最廣的。
草地——指被覆蓋著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
草場——指用于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統稱。草地屬于土地資源,而草原、草場屬于生物資源。
【成土母質】:或稱土壤母質,地表巖石經風化作用使巖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質改變,形成疏松的風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質,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植物礦物養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來源。
【土壤、土地、土地資源】:
土壤——是指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
土地——是指陸地的表層部分。土地比土壤內涵豐富,除土壤外,還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巖石和巖石的風化物。
土地資源——是對人類利用而言的,指人類在目前和可預見到的將來能開發利用的各種類型的土地,它既有自然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
必修一第六章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自然資源和能源】:
自然資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自然物質和能源,包括土地、陽光、水、空氣、礦藏等。能源是自然界中能為人類提供熱、光和動力等能量的物質資源,如太陽光、煤、石油、天然氣、電、水、風等。能源僅是自然資源中的一部分,能源一定是資源,資源不一定是能源。
【新能源】:新能源(NE):又稱非常規能源。是指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指剛開始開發利用或正在積極研究、有待推廣的能源,如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和核聚變能等。
【滑坡與泥石流】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
泥石流——是山區溝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發,渾濁的流體沿著陡峻的山溝前推后擁,奔騰咆哮而下,地面為之震動、山谷猶如雷鳴。在很短時間內將大量泥沙、石塊沖出溝外,在寬闊的堆積區橫沖直撞、漫流堆積,常常給人類生命財產造成重大危害。
【荒漠、沙漠與沙漠化】:
荒漠——是指氣候干燥,降水稀少,植被缺乏,以及物理風化強烈,風力作用強勁的一種自然景觀類型,包括沙漠,沙地和戈壁等。
沙漠——是指沙質荒漠,它是干旱氣候的產物,而沙漠化則不限于干旱荒漠地帶,其主要分布于干旱草原及部分濕潤地區。沙漠是自然因素所造成,發生在第四紀時期。
沙漠化——是在潛在自然因素的基礎上,以人為因素為主。沙漠難于治理和恢復,而沙漠化在消除人為因素干擾后,有可能自我恢復。
必修二人文地理:
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變化
【人口自然增長率與增長量】:
人口自然增長率——指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數(出生人數減死亡人數)與該時期內平均人數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計算公式為:人口自然增長率=(本年出生人數-本年死亡人數)/年平均人數×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自然增長量——不是自然增長率越大,自然增長量就越大,它還與區域的人口基數相關,如我國自然增長率低,但由于人口基數大,增長量仍很大。
【生育率】:生育率是指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婦女或育齡婦女的實際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數量。
【人口老齡化】:人口老齡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壽命延長導致的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
【養老保險金】:養老保險金是指職工因在一個企業工作到一定年限,不愿繼續任職或因年老體衰、工殘事故導致永久喪失勞動能力時,企業為保證其老有所養而付給的年金或一次付清所得金。其來源是由職工所在企業以及職工在職時按一定比例共同交納的,并由勞動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的社會保險與專門機構管理。
【人口流動】:人口流動不屬于人口遷移,比人口遷移更為普遍和經常,流動的人口不能稱為移民。人口流動分為周期流動和往返流動。
在人口統計中,將人口戶籍登記地與現居住地不一致且離開戶籍登記地半年以上的現象統稱為"人戶分離"。"人戶分離"按分離的空間是否跨越省級轄區可分省際人戶分離和省(市)內部跨區(縣)、街道、鄉(鎮)的人戶分離。其中,前者稱為省際流動人口,是跨越省界的長距離流動,后者稱為省(市)內的流動人口。
【土地承載力】在一定時期內,為一個國家工農業生產潛力允許的最大生產率所能容納的人口。
【環境人口容量、環境人口承載量與合理人口容量】
環境人口容量——是指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所能承載或容納的最大人口數量。
環境人口承載量與其意義相近,但多用于研究某種資源與其所供養的人口關系,如土地人口承載量就是在保持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不受破壞的前提下,土地為居民提供的食物能健康供養的最大人口數。在實際估計環境人口容量時往往用某一種或幾種資源的人口承載力作為環境人口容量。
合理人口容量既是一個地區的人口數量保持在多少才最適宜,不是指最大或最高人口,,而是指保證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人口規模,有些接近地區最適宜人口的涵義。一般來說,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環境人口容量。
【門檻人口】:是能使某項城市商業服務活動正常開業、并獲得基本贏利的最小服務地域范圍內的居民數。不同行業(如零售商業、醫院、飯館、旅社、郵局等)的服務范圍和"門檻人口"不同;同一行業內部又因其活動和規模的差異,服務范圍及"門檻人口"也不同。
必修二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
【郊區城市化與逆城市化】:
郊區城市化——是指人口從城市往郊區外緣移動,人口規模相對較大,多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城市化加速階段。
逆城市化——是指人口從城市向周邊小城鎮和農村遷移的過程,它不是城市化的倒退,人口規模相對較小,多發生在發達國家城市化成熟階段。
【虛假城市化】又稱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顯超過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過工業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是依靠傳統的第三產業來推動,甚至是無工業化的城市化,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少數大中城市,城市人口過度增長,城市建設的步伐趕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為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和必要的生活條件,農村人口遷移之后沒有實現相應的職業轉換,造成嚴重的“城市病”。
【城市病】:所謂"城市病"是指人口過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會問題,表現在:城市規劃和建設盲目向周邊攤大餅式的擴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銳。"城市病"表現為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環境惡化、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等,將會加劇城市負擔、制約城市化發展以及引發市民身心疾病等。特別是城市的出行時間較長,因交通擁堵和管理問題,城市會損失大量的財富,無形中浪費了能源和資源,不利于"城市的暢通發展。"
【全球變暖與熱島效應】
全球變暖——是指由于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等的排放,使溫室效應加劇,導致全球年平均氣溫升高的現象,發生范圍是全球。
熱島效應——是指由于城市工業和人類生活廢熱的排放,使得城市比周邊郊區氣溫相對較高的現象,發生范圍在城市。
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農作物與農產品】
農作物
農產品
水稻、油菜、油棕、椰棗樹
稻谷、油菜籽、棕油、椰棗
在土地上種植的作物、林木,由根、莖、葉、果實組成
人們收獲的農作物和果樹等林木的果實,或果實的制成品
【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
糧食作物
經濟作物
谷類作物
水稻、小麥、
玉米、高粱
纖維作物
棉花、黃麻等
油料作物
油菜、花生、芝麻
豆類作物
大豆、蠶豆、
碗豆、綠豆
糖料作物
甘蔗、甜菜
飲料作物
茶、咖啡、可可
薯類物
甘薯、馬鈴薯
藥用作物
人參、貝母
【布局和區位】布局是人們在認識客觀規律的基礎上主觀進行的生產活動,既包括分布的含義,也包括在考慮綜合因素的影響下,如何把生產的空間位置布置得更加合理而制定最佳的布局方案。
區位則表示的是在區域中的位置,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是指位置另一方面是指分布。它們的內涵基本相同,區別在于前者強調主觀安排,后者強調客觀存在;前者強調宏觀,后者強調微觀(如某個農場、某個工廠,某個城市的區位);前者強調分布,后者強調位置。
【集約經營和粗放經營】:農業集約經營是與農業粗放經營相對而言的,二者的本質區別是單位面積產量的高低。集約經營一般有較多的資金、生產資料、勞動力和技術投入,在一定面積上精耕細作,從產出看單位面積產量,土地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的商品率都很高等。農業粗放經營與集約經營的模式相反。
【粗放農業、密集農業】:粗放農業是農業中的一種經營方式。是把一定量的勞動力、生產資料分散投入較多的土地上,采用粗放簡作的經營方式進行生產的農業。對一定面積的土地投入較少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實行廣種薄收的農業,稱“粗放農業”。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通過應用先進的農業技術措施來增加農業品產量的農業,稱“集約農業”。這種農業主要依靠數量較多的土地和自然肥力較高的土壤來獲得農產品與增加產量。其農產品總產量的增長,主要通過擴大耕地面積的途徑來實現。因粗放農業在單位土地面積上投入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很少,故產出很低。它是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產物。一般在地多人少、邊遠偏僻、生產比較落后的地區,多采用粗放經營方式。
【生長期,生長周期】
生長期分為兩類,氣候生長期和作物生長期。作物生長期又稱作生長周期。
生長期:指一個地區在一年內適合作物生長的時間,一般以指候均溫≥10℃的天數衡量。如長江以南的農作物生長期較長一般在8-10個月,淮河以北3-5個月,東北地區一般在4個月左右。
生長周期:指某一作物從播種到收獲所需的時間。如玉米一般為95-130天。
我國南方地區生長期長,作物生長周期短,所以作物可以一年兩到三熟;而東北地區生長期短,作物生長周期長,只能一年一熟,但周期長的作物有機質積累多,品質好。
【井灌井排】:從機井抽取地下水用于灌溉,既可滿足作物需水,又能淋洗土壤鹽分和降低地下水位,起了豎井排水的作用。
【水分與水源】
水分——對大氣中的水汽的一種表達,如2012年高考描述冰凍葡萄區位條件時,強調了水分充足。
水源——對區域中河流的一種表達,如描述寧夏灌溉農業的主導區位因素時,為水源,因為靠近黃河。
【春小麥與冬小麥】
春小麥——往往春天播種,秋季收割,分布在緯度較高地區,如我國東北平原、美國北部小麥帶。
冬小麥——往往前一年秋天播種,第二年春末夏初收割,分布在緯度較低,熱量條件較好的地區,如我國華北平原、美國中部的小麥帶等。
【乳畜業與大牧場放牧業】
乳畜業——往往靠近市場分布,如我國北京、廣州城郊的乳畜業,土地集約度非常高,主要產品是牛奶及其奶制品。
大牧場放牧業——往往分布在地廣人稀的草原,對交通條件要求較高,臨近港口等,主要產品是牛肉及肉制品。
【生態農業與立體農業】
生態農業——是按照“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生態經濟原理,應用系統工程方法,把傳統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充分利用當地自然和社會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規劃和組織實施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它以發展農業為出發點,實行農林牧副漁統籌規劃,協調發展,促進農業生態系統物質、能量的多層次利用和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如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魚塘生產方式等。
立體農業——是著重于開發利用垂直空間資源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在單位面積上,利用生物的特性及其對外界條件的不同要求,通過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的有機結合,建立多個物種共棲、質能多級利用的生態系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如稻田養魚、農田播種食用菌等。
必修二第四章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工業4.0】:“互聯網+制造”就是工業4.0。“工業4.0”是德國推出的概念,美國叫“工業互聯網”,我國叫“中國制造2025”,這三者本質內容是一致的,都指向一個核心,就是智能制造。
工業4.0九大技術支柱包括工業物聯網、云計算、工業大數據、工業機器人、3D打印、知識工作自動化、工業網絡安全、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
工業4.0的核心是智能制造,精髓是智能工廠,精益生產是智能制造的基石,工廠機器人是最佳助手,工業標準是必要條件,軟件和工廠大數據是關鍵大腦。
【產業集聚】:產業集聚是指在一個適當大的區域范圍內,生產某種產品的若干個不同類企業,以及為這些企業配套的上下游企業、相關服務業,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意義: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擴大總體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獲得規模效益。不利的是工業集聚導致企業之間爭地、爭水、爭公共設施;加劇地區的環境污染。
【產業分散】:指某個工業的供應企業為了追求最優區位條件,降低生產成本而采取的一種不同于產業集聚的工業布局;比如一些零部件廠生產的產品價值高,質量輕就可以忽略運輸成本而考慮在工業布局上區位優勢最大化。
原因:充分發揮不同地方的區位優勢(2)生產企業所需零部件不可能在同一地區生產。
【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就是農產品生產業、加工業和銷售服務業的融合。融合,就是緊密關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地理位置相臨近的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地區),以獲取區域內國家間她區間的經濟集聚效應和互補效應為宗旨,為促使產品和生產要素在一定區域內的自由流動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經濟區域集
團。其實質就是降低區內交易成本,使產品、要素自由流動,在市場作用力下形成資源的最優配置。
必修二第五章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
【地鐵、輕軌與高鐵】
地鐵——修建在城市地下,以客運為主的公共交通運輸方式。
輕軌——修建在地面,連接城市與周邊區域的公共交通運輸方式,通常不跨省。
高鐵——修建在地面,連接不同省區的公共交通運輸方式,跨省。
【商業網點】:商業網點的密度是單位面積內商業網點的數量多少。影響商業網點密度大小的因素有多種,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經濟因素,但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經濟因素。
影響商業網點的分布因素最主要的是經濟因素,其他因素的作用必須通過經濟因素而間接地發揮作用,經濟是影響人口分布的決定性因素,而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商業活動是由人口的分布決定的,所以在分析影響商業網點分布時,這是思維的主線索。
必修二第六章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向環境排放超過其自凈能力的物質或能量,從而使環境的質量降低,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生態系統和財產造成不利影響的現象。具體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生態破壞——是指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如生物、土壤的破壞,造成土地沙化、土地次生鹽堿化、水土流失等。
【赤潮】:赤潮,又稱紅潮,國際上也稱其為"有害藻類"或"紅色幽靈"。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生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紅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統中的水華,海洋中的一般赤潮。
【咸潮】:咸潮(又稱咸潮上溯、鹽水入侵),是一種天然水文現象,它是由太陽和月球(主要是月球)對地表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當淡水河流量不足,令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體變咸,即形成咸潮。咸潮一般發生于冬季或干旱的季節,即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之間出現在河海交匯處,例如長三角、珠三角周邊地區。影響咸潮的主要因素有天氣變化及潮汐漲退。尤其在天文大潮時,咸潮上溯的情況更為嚴重。另外,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過程讓咸潮十分緩慢地增加,但長期的累積也在逐漸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