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干貨 :高考地理解題匯總 2
2023-11-16 14:43:29網絡轉載
(12)馬達加斯加島東部、澳大利亞東北部、巴西高原東南部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原因
、俅蟛糠治挥跓釒,氣溫較高;
②沿岸有暖流經過,增溫增濕;
、蹡|南信風帶來的海洋水汽在迎風坡形成地形雨,降水多。
2.人文地理及區域整治
(1)人口遷移的原因
、僦饕颍航洕l展(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城市化、交通通信等。
②自然原因:地區間自然環境的差異或自然環境的變化(資源、氣候、淡水、土壤、礦產、自然災害等)。
③社會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
、苷我蛩兀簢艺、戰爭等。
【典型設問】2017年天津卷第12題第(1)問,根據“義烏市是著名的國際商貿之都,目前外來人口約占常住人口的37%”這一材料,說明義烏市吸引人口遷入的主要社會經濟原因。請回答兩項。(4分)
【答案】商貿發達(商品集散地);就業崗位多(收入高);生活水平高(服務設施完善)。(4分)
(2)逆城市化產生的原因
、偃藗儗幼…h境質量的要求提高,城市中心環境質量下降(城市的弊),而鄉村和小城鎮環境質量好;小城鎮的基礎設施逐步完善,達到了現代人們生活的要求(小城鎮的利)。
、诟咚俟芳暗罔F等現代交通設施不斷完善和增強(城鄉交通便利);電腦及網絡等現代通信的出現和普及,家庭辦公等新工作方式的產生(居家辦公可行性)。
(3)工業集聚的原因
、俪浞掷没A設施和公共服務。
、诠澕s生產建設投資。
、奂訌娦畔⒔涣髋c協作,促進技術創新。
、芙档瓦\輸費用和能源消耗。
、輸U大總體生產能力,最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利潤,獲得規模效益。
。4)工業分散的原因
、倮瞎I區過度集聚導致了環境污染、爭地、爭水、爭公共設施等問題,產生工業轉移和分散的現象。
【特別提醒】工業分散或產業轉移的實質還是存在區域差異,尤其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因此,通過工業分散或產業轉移可以降低成本,獲取更大的利潤。
、诳鐕境浞掷貌煌貐^的區位優勢,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優區位,或接近市場,或接近原料地,或接近勞動力豐富的地區等,以降低生產成本(如輕小貴的電子元器件廠與電子產品組裝廠之間的分散;復雜產品的生產與其各種零部件廠之間的分散,如飛機制造業)。
、郜F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和通信技術的發展,為工業的地域聯系提供強有力地支持。
(5)產業轉移的原因
、賱趧恿σ蛩兀簞趧恿Φ臄盗俊⑺刭|及工資水平等方面的地區差異。
、谄髽I內部交易成本:生產成本、管理成本、職工培訓成本、行政成本、公用事業費用等方面的區域差異。
、凼袌鲆蛩兀菏袌鰠^位的變化,開拓新市場的需要等。
④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如升級轉型等)。
、葙Y源、原材料、地價等的區域差異。
、迖艺呋蛏鷳B環境改善的需要等。
3.資源或環境問題形成原因的分析
【歸納總結】環境問題主要包括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資源短缺三大類。
(1)水資源短缺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季節變化大,淡水資源有限,陸地面積小,陸地存蓄水能力弱。
、谌藶樵颍喝丝趧≡,工農業生產規模擴大,水資源需求量大;人類對水體的污染和浪費現象嚴重;植被破壞嚴重,涵養水源的能力減弱。
(2)水土流失的原因
、僮匀辉颍航邓,多暴雨;地形起伏大,地表徑流速度快,土質疏松;地表植被稀疏;地質條件不穩定(多地震等)。
、谌藶樵颍翰缓侠淼母髦贫龋ㄟ^度開墾)、開礦、植被破壞嚴重、工程建設等。
(3)荒漠化的原因
、僮匀辉颍ù我篴.氣候干旱少雨;b.水源缺乏;c.大風日數多;d.植被稀少;e.生態環境脆弱。
、谌藶樵颍ㄖ饕篴.人口激增帶來的巨大生存壓力;b.三“過”(過度農墾、過度放牧、過度樵采)導致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環境失衡;c.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綠洲地區);d.工礦交通建設不注意環保。
(4)沙塵暴的成因
基本條件:蒸發量大、降水少,氣候干旱。
物質條件:地表物質干燥疏松,沙源豐富(物燥、有沙)。
植被狀況:植被稀少(或植被遭到破壞),地表缺乏植被的固著(植被稀疏)。
動力條件:揚塵時的上升氣流和大風天氣多。
【應考提示】本部分內容的考查多出現在選修地理的環境保護部分。
【典型設問】72014年課標全國卷Ⅰ第36題第(2)問,說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下圖所示區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風,年平均大風(≥8級)日數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鐵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間的路段風沙災害較為嚴重,且主要為就地起沙。風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圍內。
【答案】冬春季氣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護;(2分)大風多,湖面較寬闊,西風經湖面無阻擋,沙源東部為河谷,風力強勁。(3分)
【答題提示】條件分析評價類試題在答題時需要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結合自然和人文條件展開分析。當然如果題目中有限定詞明確指向,則根據限定詞具體要求作答。
(5)赤潮產生的原因
、傺睾5貐^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或過度海水養殖,造成海水富營養化;②營養豐富的海水及適宜的水溫、鹽度等環境促使赤潮生物大量繁殖;③水體交換不良的港灣和沿岸海域容易發生赤潮。
(6)霧霾天氣形成的原因
①自然因素:逆溫、靜風天氣;水汽含量高;大量的塵埃和污染物。
、谌藶橐蛩兀褐毓I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能源消費以煤為主,排放量大;交通工具多樣,大量的尾氣排放;冬季集中供暖、建筑工地的揚塵等。
四、條件分析評價類問題答題思路
新課標考題對區域自然條件、自然資源、農業和工業生產條件的分析評價考查較多,也更強調對材料的充分解讀,著重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的能力及對基本原理的分析應用能力。
無論是評價還是分析某地農業生產或工業生產的區位條件,基本思路都是先看某種植物或動物的生長需要什么條件(或某種產業的生產需要什么條件,尤其是主導性的區位條件),再結合所考區域的自然、人文區域特征,看該地具備什么特征,哪些是優勢,哪些是不足,進行分析或評價,評價要從有利和不利(或者優勢和不足)兩方面進行。
【答題提示】在綜合題中,“影響類”問題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作答:有利影響+不利影響;空間尺度:本地區(事物)影響+其他地區(事物)影響;時間尺度:現在的影響+將來的可能影響;自然環境影響+社會經濟影響+生態環境影響。
五、影響意義類問題答題思路
所謂地理意義,是指某事物產生的地理方面的影響。意義實質上是地理事物的相互關系,是某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影響。通常情況下,“意義”往往與“積極影響”和“積極作用”視為等同,但如果題目設問僅僅提到“影響”,則分析時要從“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兩方面進行思考和分析。
1.水循環的影響
維持全球水量平衡;使陸地水資源不斷得以更新;不斷塑造地表形態;地球各圈層聯系及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等。
2.我國地勢的影響
。1)有利影響
①地形多種多樣,有利于開展多種農業經營。
、谖鞲邧|低、階梯狀分布的地勢,有利于海洋水汽深入,給東部地區帶來豐富降水,也使許多大河東流,溝通東西交通,階梯交界處河流落差巨大,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
③廣大山區有豐富的森林、草場、礦產、旅游資源。
。2)不利影響
、偕絽^廣大,使得我國耕地比重小。
②山區廣大,地形崎嶇,使得交通不便。
③三級階梯交界處地勢起伏大,水土流失嚴重,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
3.城市化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1)影響氣候:產生城市光污染、光化學煙霧;產生城市“熱島效應”“濕島效應”和“狹管效應”等。
。2)影響水文:破壞原有河網系統,容易引發城市內澇;影響城市水蒸發、地表水下滲、徑流等;生產、生活排污會污染城市水源。
。3)影響土地:城市化發展占用大量耕地;大量垃圾等廢棄物的排放污染土地。
。4)影響生物:城市化破壞植被和原有生態系統,使生物多樣性減少。
4.產業轉移的影響
區域之間的產業轉移,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區際商品貿易與區際要素流動的一種替代,促進勞動力、資本與技術在區域間的流動。產業轉移既促進了產業的國際分工與合作,又促進了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產業轉移對產業遷出地和遷入地帶來的影響也各不相同,都有其利與弊。
。1)對產業遷入地的影響
有利影響:①促進資源開發,有利于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②提高第二產業比重,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縮短產業升級時間,促進工業化和城市化;③促進基礎設施建設;④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居民收入;⑤利于引進資金和技術,促進經濟的發展。
不利影響:①加速資源的消耗;②加大生態環境的壓力。
(2)對產業遷出地的影響
有利影響:①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騰籠換鳥”);②降低區域資源消耗;③改善區域生態環境。
不利影響:①減少了就業機會;②引起資金、技術和人才的外流。
5.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1)過度開墾: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鹽堿化、水資源短缺等;
(2)過度放牧:草場破壞、荒漠化等。
。3)過度采伐:森林減少、水土流失、荒漠化等。
這些不利影響最終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環境惡化等。
【關鍵點撥】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抓住設問中的關鍵詞"迅速繁殖",這意味著對“湖泊魚類資源和捕撈業的影響”主要從不利方面進行回答。
【典型設問】2013年課標全國卷Ⅰ第37題第(3)問,分析尼羅河鱸魚迅速繁殖對維多利亞湖魚類資源及捕撈業的影響。(6分)維多利亞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魚類資源豐富。尼羅河鱸魚是體型最大的淡水魚之一,屬肉食性魚,原產于尼羅河、剛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紀50年代,尼羅河鱸魚被引入維多利亞湖,并迅速繁殖。該湖的尼羅河鱸魚經捕撈、加工后多銷往歐洲,成為昂貴的美食。下圖示意維多利亞湖的位置及周邊水系。
【答案】尼羅河鱸魚體型大,食量大,導致一些原有魚類數量迅速減少甚至滅絕。(尼羅河鱸魚體型大,捕撈技術和方法與當地傳統不同,)沖擊當地傳統捕撈業,同時出現專門捕撈尼羅河鱸魚的捕撈業。(6分)
六、對策措施類問題答題思路
【解題技巧】對策措施類問題在答題時主要考慮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技術措施四個方面。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是地理的四大核心素養。面對當今世界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人類應該采取措施和對策,更好地實現人地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對策措施類的問題能夠很好地考查考生人地協調觀和地理實踐力,也是高考中常見的設問形式。
對策措施類的解題思路,最根本的原則是要對“癥”(原因)下“藥”(措施),根據原因或危害,尋找相應措施。
1.干旱缺水問題
。1)開源
、匍_發水資源,提高供水能力;②跨流域調水;③修建水庫;④海水淡化等。
。2)節流
、偌訌娪盟芾,實行水價調節,增強節水意識;②減少浪費,提高水資源利用率;③防止和治理水污染;④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⑤發展節水農業,采用滴灌、噴灌等農業灌溉技術。
2.能源緊張問題
。1)開源
【方法總結】措施類問題答題思路主要有管理措施、工程措施、技術措施、生物措施四個方面。在答題時結合具體情況逐一展開分析即可。①立足國內,加大能源勘探、開發力度,增加能源產量;②放眼國際,采取多元化戰略,開拓更多石油進口渠道;③建立石油戰略儲備體系;④建設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工程,緩解東部能源緊缺問題;⑤穩妥發展核電、利用乙醇汽油等;⑥因地制宜地發展沼氣、太陽能、水能、風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
。2)節流
、偌哟蠹夹g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②加強宣傳,提高公民節約能源的意識;③實現產業升級,適當限制耗能大的工業發展。
3.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資源枯竭問題)
。1)大力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使經濟結構多元化;
。2)改造傳統產業,減少數量,擴大規模;
。3)發展科技,為地區企業改造和轉型提供技術支持;
。4)治理污染,美化環境,營造綠色空間;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等。
4.保護濕地
。1)退田還湖(還沼、還塘),退耕還林(還草);
。2)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禁止濫捕濫伐;
。3)防止和治理水污染;
【特別注意】在解答此類問題時,即便設問中沒有對原因進行考查,也應該首先分析成因,然后再找對策。(4)建立休漁制度,限制網捕,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
(5)加強宣傳,建立健全法規,增強公民保護濕地的意識;
。6)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
(7)利用優美風光發展旅游業
5.紅壤的治理
。1)增施有機肥(治貧);
(2)施熟石灰(治酸);
。3)摻沙子(治黏);
(4)種茶樹或馬尾松(治酸)。
6.南方低山丘陵區水土流失問題
。1)改變單一種糧的局面,發展立體農業,充分發揮當地光熱資源及勞動力豐富的優勢,因地制宜,農、林、牧同步發展;
(2)對優勢資源進行系列開發,延長產業鏈,提高農民收入;
(3)解決農村生活用能,減少薪柴砍伐,封山育林保持水土;
(4)植樹造林,大力發展經濟林,提高植被覆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