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世界史熱點知識匯總 2
來源:網絡轉載 2023-11-08 14:58:35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
[總體特征]
作為社會轉型期,其變化表現在:
(1)對內改革:①經濟體制改革:改革的目標(直接目的)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革的實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性質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改革的內容:從生產資料所有制看,由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轉向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從經濟體制的演變看,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管理方式看,由直接計劃管理轉向間接宏觀調控;從經濟增長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轉向規模、集約型。②政治體制改革:目標是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對外開放:目的是利用外國資金和先進技術,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高綜合國力;格局是逐步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從沿海到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面結合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
(3)新時期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基礎上,同任何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一是與西方大國開展不結盟的和平外交;努力構建戰略協作關系(伙伴關系或互惠關系)。二是重視和第三世界國家發展關系。三是積極開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
高考對本主題的考查一般集中在經濟領域,并與國際政治、經濟發展趨勢相聯系,要求學生正確認識中國改革開放的必然性和產生的深遠影響。
[新視角]
從學者觀點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經驗教訓
(1)中心任務:“文化大革命”中以階級斗爭為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結論: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堅持改革開放。
(2)建設速度:1958年“大躍進”,片面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結論:尊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能急于求成。
(3)生產關系:1958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脫離生產力發展水平;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結論:生產關系調整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現實水平。
(4)建設道路:新中國初期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日益顯現;改革開放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結論:立足中國國情,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外國經驗。
(5)依靠力量: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統一戰線發展為愛國統一戰線,更具有廣泛性。結論:必須調動一切力量為經濟建設服務。
(6)外部環境:對外開放,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積極參與世界多極化趨勢與經濟全球化趨勢。結論: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為建設社會主義營造經濟建設的外部環境。
[特別提醒]
1.本次社會轉型從經濟領域開始,很快影響到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文化教育等領域,雖然沒有政治運動轟轟烈烈,但是,其深刻程度是任何一次革命都無法比擬的。
2.本次社會轉型重點表現為與國際社會的全面接軌,這既是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也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必然結果,但是,與國際社會的接軌并非西方化,而是借鑒西方先進的經驗。
3.本次社會轉型從進程上看,表現為漸進性的特點,從點滴開始,逐漸積累,最后達到質變的效果,避免了社會轉型期的社會動蕩,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
4.任何一次社會轉型都會帶來利益的再分配和社會階層的分化,這是社會轉型期容易造成社會動蕩的原因所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也不例外,需要政府積極化解社會矛盾,強力破除改革的阻力。
世界史熱點專題突破
17~18世紀歐美社會的轉型
[總體特征]
西歐封建社會的解體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迅速興起。具體而言:三件大事——新航路的開辟、早期殖民擴張和文藝復興,均具有標志性的意義。
(1)從一體化進程看,新航路的開辟首次打破了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相對分散、隔絕的狀態,世界開始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被看作人類一體化進程的開端。
(2)從世界市場的角度看,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世界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開始發生或加強,這都標志著世界市場開始出現。
(3)從社會轉型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迅速興起加速了西歐封建社會的解體,西歐正在逐步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過渡。
(4)從思想文化看,文藝復興成為歐洲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它所倡導的人文主義,不僅為正在形成的資產階級提供了反封建、反神學的思想武器,而且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
[史家爭鳴]
美國學者法里德·扎卡里亞寫的《后美國時代》一書中認為,世界近500年來發生過三次結構性的權力中心的轉變:
(1)第一次轉變是西方世界(歐洲)的崛起,此轉變始于15世紀的新航路開辟與殖民擴張,在18、19世紀兩次工業革命過程中急劇加速。
(2)第二次轉變發生在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過程中美國的崛起,認為美國逐漸取代歐洲成為世界權力中心,20世紀的全球經濟、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時間是由美國主導的。
(3)現代史上的第三次權力轉變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21世紀加速進行,也稱為“群雄競起”的時代。反映了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全球化與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特別提醒]
1.歐美17~18世紀的變化本質上體現了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思想上的要求,其矛頭直指封建勢力,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是17~18世紀社會轉型的本質內涵。
2.18世紀,英國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資本主義制度,歐洲大陸卻盛行君主專制,人民與封建君主的矛盾非常尖銳。因此,歐洲大陸國家反封建的要求更為強烈,這是啟蒙思想在法國發展進入高峰的原因所在。
3.英國之所以首先在18世紀60年代爆發工業革命,是民主政治建立、國內外市場擴大、資本市場發達、自由勞動力充裕、工業技術較高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帶有一定的必然性。
4.歐美近代科學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人文主義思想發展的產物。反過來,近代科學的發展又推動了工業革命和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科學與經濟、思想之間是相互促進、交替上升的關系。
兩次工業革命引發的社會巨變
[總體特征]
資本主義先后進入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和帝國主義階段。表現:
(1)生產力方面: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使資本主義各國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2)生產關系方面:工業革命導致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出現;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壟斷組織的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3)世界格局方面:工業革命使東方從屬于西方;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形成,東西方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4)都有負面影響。如環境問題、交通擁堵問題。
本主題是高考考查頻率最高的主題,大部分試題要求學生認識工業革命的復雜影響,一般要求學生一分為二地分析,客觀地看待工業革命引發的社會變革。
[新視角]
1.從新史觀的角度認識兩次工業革命
(1)從整體史觀的角度看,兩次工業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訊工具的發明為加強世界聯系提供了物質條件,推動了整體世界的形成和發展。
(2)從文明史觀的角度看,工業革命是人類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轉折點。
(3)從近代化史觀的角度看,工業革命推動了全球近代化進程,帶來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經濟上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社會生活上的文明化。
(4)從社會史觀的角度看,工業革命帶來了嚴重社會問題:無產階級相對貧困化的問題(包括童工問題);城市化問題(如倫敦人口劇增);嚴重的集群性社會問題;特殊人群(失業者、退休者、殘疾人等)的生活保障、醫療健康、教育、住房、社會服務(社會工作)等。
(5)從生態史觀的角度看,工業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過度消耗,影響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