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42組易混易錯知識點集錦 2(2)
2023-11-08 14:49:46網絡轉載
30.荀子的思想與法家的思想
【錯因】將荀子的思想和法家思想相混淆。
【正確理解】荀子是戰國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廣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華,提出“性惡論”,法家也主張“性惡論”,但仔細比較可知,荀子提出“性惡論”,主張用禮樂來規范人的行為,使人向善;法家則主張用嚴刑峻法來約束和規范臣民的行為。
31.漢代新儒學
【錯因】誤認為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的“儒術”是孔子的“儒學”。
【正確理解】漢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學,根本目的在于它適應了中央集權和國家大一統的需要,已經與先秦儒學大有不同,實際上是“外儒內法”。董仲舒在繼承先秦儒學精華的基礎上,吸取了法家、道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宣揚“君權神授”,建立了“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君主統治秩序,神化了皇權的同時,也塑造了對君主權力進行約束的“天”的形象。這一思想適應了當時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需要,因此被漢武帝確立為正統思想。
32.明清之際黃宗羲等人的思想
【錯因】認為黃宗羲等人的思想是中國早期的資產階級民主思想。
【正確理解】黃宗羲等人早期民主思想的產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但由于明清時期資本主義尚處于萌芽階段,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雖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進步作用,但只是著眼于對黑暗現實的揭露,并沒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層次,更沒有提出廢除封建制度的主張,未明確提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所提出的為君之道與治國之道,仍然沒有跳出“修齊治平”的儒家傳統思想范疇,因此明清之際黃宗羲等人早期的民主思想絕不能等同于資產階級民主思想。
33.中國近代民主思想與明清之際帶有民主色彩的思想
【錯因】認為中國近代民主思想是由明清之際帶有民主色彩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正確理解】明末清初,以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等為代表的進步思想家對君主專制制度進行了批判,構筑了帶有時代特色的思想體系,可以將其看作我國早期民主思想的啟蒙,但是它與近代民主思想有著根本的區別。中國近代民主思想是從西方引進的,它是近代中國先進人士學習西方的產物,是中國資產階級變革社會的思想武器。
34.林則徐與魏源的歷史地位
【錯因】對二者的歷史地位認識不到位。
【正確理解】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對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開研究、學習西方之先河,率先邁出了“師夷長技”的第一步;魏源在此基礎上著《海國圖志》,進一步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救國思想。
35.洋務派和資產階級早期維新派
【錯因】對二者的關系認識不到位。
【正確理解】洋務派繼承了林則徐、魏源等人“師夷長技”的方略,并將其付諸實踐,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針。早期維新派大多來自洋務派,洋務派成員在興辦洋務的過程中,接觸到西方資本主義先進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對封建制度的尊奉產生了動搖,他們一方面繼承了洋務派“師夷長技”和“中體西用”的思想,另一方面側重于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主張“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以商戰保國,以制度強國。
36.資產階級維新派和資產階級革命派
【錯因】錯誤地認為維新派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革命派要求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二者是根本對立的。
【正確理解】資產階級維新派與革命派雖然具體主張不同,但都屬于資產階級政治派別。二者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追求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
37.維新變法運動與新文化運動
【錯因】不理解二者對待儒家思想的不同之處。
【正確理解】在維新變法運動中,康有為對待儒家思想的態度是利用和改造,其所著《孔子改制考》中體現了借用孔子的權威來論證變法的合理性,通過改良儒家思想達到為資產階級服務的目的;而陳獨秀、李大釗領導的新文化運動則呈現出不同的做法,他們猛烈抨擊儒家思想,有些人甚至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在運動中存在著絕對肯定西方文化、絕對否定儒家思想的錯誤偏向。但無論是資產階級維新派還是激進派,雖然對待儒家思想的立場截然不同,但其本質都是在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
38.三大政策與新三民主義
【錯因】認為三大政策就是新三民主義。
【正確理解】新三民主義是革命綱領、具體奮斗目標;三大政策是指導思想、方法、途徑和具體方針。兩者相互依托,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指導思想、政治綱領。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標志、靈魂;新三民主義充分體現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實質內容,是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華,符合中國民主革命的實際要求。
39.不同派別的“體用觀”
【錯因】不能正確區分近代主要派別思想主張的本質內涵。
【正確理解】洋務派的“體”指的是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傳統的倫理道德、綱常名教,“用”指的是西方的科學技術、生產工藝。“中體西用”即最初馮桂芬所說的“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也就是只學技術不學制度。而維新派認為西方自有西方之“體”“用”,“體”“用”是無法分離的,“中體西用”的提法是錯誤的,即維新派主張既學技術,又學制度。
40.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錯因】認為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反對宗教信仰、反對上帝。
【正確理解】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并不反對宗教信仰和上帝,而是資產階級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對宗教領域的黑暗腐敗現象進行抨擊和改革,以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文藝復興反對的是天主教會的神學世界觀,如禁欲主義等;而宗教改革則反對的是羅馬教皇、天主教會的權威。
相關推薦:
高考歷史復習方法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