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高頻考點:戰后政治格局26句
2021-09-27 16:33:16高考網整理
高考歷史高頻考點:戰后政治格局26句
1.冷戰政策是指美國針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采取除戰爭以外的一切敵對活動和對抗形式,同時對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加以扶植和控制。
2.國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在于維護本國的國家利益。美蘇戰時合作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有共同的敵人——法西斯,戰后對抗是為了維護戰后本國國家利益。
3.“杜魯門主義”是美國政府提出的對外政策綱領,是美國國家實力、國家性質及國家利益的體現,是美國對外擴張的表現。
4.馬歇爾計劃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西歐和土耳其渡過了經濟困難時期,進入了經濟恢復階段,鞏固了西歐的資本主義制度,防止了革命的爆發。
5.馬歇爾計劃的實施,使受援國被納入了美國的勢力范圍,成為美國的商品輸出市場,不但在經濟上,而且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受到美國的控制。
6.馬歇爾計劃決不僅是一項緊急援助計劃,實際上是通過經濟手段達到穩定資本主義秩序、控制西歐、遏制蘇聯的目的。
7.馬歇爾計劃實質上是杜魯門主義的第一次大規模運用,是美國“冷戰”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8.1949年,在美國的支持下,德國西部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9.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標志著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10.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
11.隨著西歐由經濟聯合走向政治聯合,其實力越來越大,在各個領域與美國和日本展開競爭。在外交上逐漸做到了“用一個聲音說話”,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國馬首是瞻。
12.歐洲一體化的突出特點:成員國不斷增加;從單一的經濟領域發展到多種經濟領域;從經濟領域發展到政治、外交、軍事領域。
13.實現和平、合作的歷史啟迪;由歐洲走向合作后各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可以看到建立區域性國際組織,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啟示;由歐共體經濟發展的影響,可以看出今天世界經濟發展的多極化趨勢。
14.戰后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主要得益于:美國扶植;重視科技與教育;制定經濟計劃,利用國家政權大力推動經濟的發展;進行民主化改革。
15.戰后日本抓住機遇,經濟高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中期成為在經濟上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國家,經濟上形成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日本以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謀求政治大國地位,其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
16.多極化趨勢還只是一種趨勢和方向,不是一種成熟的國際關系格局。
17.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第三世界國家登上國際政治舞臺,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
18.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標志著廣大發展中國家所構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政治舞臺,開始改變由超級大國和西方國家決定世界事務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兩極格局,促進世界格局朝多極化方向發展。
19.不結盟運動并非真的不結盟,而只是不和與美蘇兩大軍事集團結盟的國家結成聯盟;不結盟不是消極的中立,而是要積極地反對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主張用和平共處代替“冷戰”,實現全面徹底裁軍。
20.北美自由貿易區是典型的南北雙方為共同發展與繁榮而組建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南北合作和大國主導是其最顯著的特征。
21.歐洲一體化、日本崛起、中國騰飛、第三世界歷史老師定哥經濟發展迅速,這些都是推動世界走向多極化的重要因素。
22.朝鮮戰爭后,美國對中國采取遏制政策,使“冷戰”從歐洲擴大到亞洲。越南戰爭導致美國霸權地位相對衰落,蘇聯的軍事實力大體上趕上了美國。
23.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的瓦解,但不是世界走向多極化的根源,世界由兩極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經濟格局多極化。
24.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后,世界格局出現“一超多強”局面,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積極推行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
25.多極化趨勢加強有利于抑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26.美蘇激烈對抗,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形成全面冷戰和局部熱戰的局面:德國分裂、朝鮮分裂、古巴導彈危機。關注歷史如何考高分獲取更多干貨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