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國國土整治與開發(3)
2021-09-25 22:27:55高考網整理
第六節東北商品農業區域的開發
1、土地資源
優勢:①耕地面積大(總面積大,占全國1/5;人均面積大,是全國2倍;每個勞力負擔面積是全國5倍;地勢平坦,集中連片,適于大規模機械化耕作)②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土層深厚,肥沃;黑土、黑鈣土土地生產力水平高)
問題:①黑土流失—土層變薄,肥力下降
原因:過度開墾黑土,破壞自然環境;降水集中,多暴雨
措施:黑土培肥——增施有機肥、草肥;種植綠肥化物、牧草;秸稈還田(近年來保持和提高黑土培肥的最有效措施)
水土保持——坡面治理、溝壑整治、植樹造林
②濕地破壞—沼澤地禁止開墾,保護濕地
沼澤土:富含有機質,生產潛力大,此處地勢平坦
沼澤:是東北陸地生態系統中重要組成部分,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
開發沼澤,要注意有計劃地保護沼澤,協調好糧食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沼澤作用(蓄水池,水源地;調節氣候,保護環境;丹頂鶴,天鵝棲息地;沼澤植物資源)——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
負面效應(鹽漬化土地面積擴大;河川徑流量減少;地下水位下降;動植物資源減少)——氣候變遷
商品糧基地的建設:在繼續發展種植業,提高種植業本身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養殖業農產品深加工,使農產品多層次大幅度升值
2、森林資源
優勢:①全國最大林區(36%,是全國3倍,人均林地是全國8倍,林地占全區42%)
、谌珖钪饕牟煞セ兀帜拘蠓e量1/3)③宜林地區廣
問題:森林資源破壞嚴重。表現為:①采育失調;②森林覆蓋率下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③森林采伐以皆伐(不分樹齡全部砍伐)為主,資源浪費嚴重。
措施:堅持合理采伐;積極營造人工林;促進珍貴樹種的更新;提高木材的綜合利用率;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
綜合開發措施:挖掘森林工業發展潛力;提高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深度;發展果園林業和柞蠶生產,加強林業基地建設
第七節西南交通運輸建設
1、背景:
資源優勢:①豐富的礦產資源、豐富的能源資源—有色金屬礦、四川天然氣儲量全國首位、水能70%、貴州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廣西北部灣油氣;②豐富的旅游資源—喀斯特地貌、少數民族風情;③漫長國境線,發展邊境貿易;④豐富的農林資源—四川盆地“天府之國”、云南“動植物王國”等
大西南交通建設障礙:①地勢起伏大(三級),跨山躍河;②喀斯特地區,地表崎嶇不平;③地殼活動強烈,多地震;④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區
交通建設的重要性:西南地區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地處內陸邊疆,少數民族分布集中,發展交通意義重大。
2、解決措施——交通建設:
、俪龊9罚撼啥—貴陽—南寧—北海(過四川盆地—云貴高原—兩廣丘陵)
、诜簛嗚F路:昆明—新加坡
使云南和東盟各國擁有一條貿易通道,縮短我國內陸省分南下印度洋的距離。
③南昆鐵路:南寧—昆明
a、連接西南內陸與南部沿海,實現優勢互補,帶動經濟發展。
b、利于民族團結,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c、加快西南地區的對外開放,促進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d、促進當地第三產業(商業、旅游業)的發展起到對人、財、物、信息、資金的吸引和集聚作用。
3、農業發展:
條件:利光熱充足,降水豐沛不利地表崎嶇,地勢起伏大
發展:①立體農業②特色農業——彩色農業:花卉、蔬菜、水果、優質烤煙等。
第八節海島和海域的開發
1、背景
地理區位優勢:
、俸j懳恢茫何挥谌A南和西南陸地國土與海洋國土的結合部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開發利用南海資源的基地
、谙嗷ノ恢茫航、澳、臺;內靠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外臨亞太經濟圈中最活躍的東南亞既有廣大的內陸腹地,又能受到華南經濟圈、亞太經濟圈的輻射作用。
③交通位置:位于西太平洋環形帶上,處在日本到新加坡航線的中段,直接面向東南亞,靠近國際深水航道。連接兩洲(亞洲、大洋洲)和兩洋(太平洋、印度洋),南海是我國通往東南亞、非洲、歐洲的海上通道有利于依托港口發展外向型經濟,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
熱帶資源優勢:
①氣候資源:光照充足、熱量、降水豐沛一年三熟,適宜發展熱帶高效農業
②生物資源:藥用植物、用材植物、珍禽異獸我國最大的熱帶物種基因庫,有利于發展成為熱帶作物的基地和旅游業基地。
③土地資源:利用類型多樣,是環帶產業布局的自然基礎。
海洋資源優勢:我國最大的海洋省,(擁有島嶼)600多個,管轄海域200萬平方千米),是其最突出的資源優勢。
、偕镔Y源:生物種類多適宜發展海洋捕撈和養殖業
海洋生態系統提供食品資源,又可作為旅游觀賞區
②漁業資源:漁場面積大,淺海、灘涂面廣大,港灣眾多適宜遠洋捕撈業和發展人工養殖業,是我國熱帶海洋漁業基地。
、塾蜌赓Y源:沉積盆地廣(北部灣、珠江口、鶯歌海、瓊東南、西沙海槽盆地等)是我國未來油氣基地。
④旅游資源:海岸熱帶景觀、紅樹林、熱帶雨林、熱帶作物園、自然保護區
⑤空間資源:可開發成海上漁業補給、貿易、旅游、熱帶海洋科研基地
2、自然環境特點:
地形地勢:全島近似橢圓形,中高四周低
受地勢高低和離海遠近的影響,自然環境具有環帶狀分布的特點
環帶名稱 |
地貌類型 |
海拔高度 |
資源特色 |
產業布局 |
|
陸 |
海岸帶 |
平原 |
低于100米 |
經濟基礎和運輸條件好 |
港口建設,發展外向型加工工業 |
丘陵、臺地環帶 |
臺地、丘陵 |
100~200米 |
面積大,地形平坦,土壤較好 |
熱帶農業生產基地 |
|
山地、丘陵帶 |
丘陵、山地- |
500~1100米 |
物種豐富,水源區,少數民族聚居區 |
林業、旅游業 |
合理布局產業:環帶開發布局是海南島資源開發和生產力空間布局的基本特征,即適應了海南島自然環境的環帶狀分布特征,又是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客觀要求。
特色經濟:
特色工業:支柱工業——培育和發展支柱工業,建設現代大工業體系;建設西部工業走廊,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生態型工業和高技術產業
熱帶高效農業:瓜菜生產基地、熱帶水果生產基地、熱帶作物生產基地、育種基地、水產業。
特色旅游:度假休閑旅游勝地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