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國國土整治與開發(2)
2021-09-25 22:27:55高考網整理
第三節長江三峽的綜合治理
1、長江三峽和長江三峽地區:
長江三峽:長江干流自重慶奉節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關之間200千米左右的河段。自西向東依次為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長江三峽地區:從宜昌到重慶的三峽淹沒區及周圍地區,包括20多個縣(市、區)。實際就是三峽庫區。
2、長江三峽工程的意義和作用:
⑴防洪:長江流域水旱災害頻繁,尤以中下游洪水災害最為嚴重
自然原因:①流經濕潤地區:流域廣、汛期長、支流多、水量大;②泄洪能力不足
③降水的年際變化大;④中游沒有足夠的調洪、滯洪和蓄洪場所;
人為原因:①上游濫伐森林,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
②中游圍湖造田,湖泊萎縮,調蓄洪峰能力下降
⑵發電: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規模最大的水電站
社會經濟效益:主要供應華中、華東地區,少量供應重慶和川東。對緩解華中、華東、重慶地區的能源供應緊張狀況,減輕煤炭供應和運輸的壓力有重要意義。
環境效益:以水電代替火電,大幅度減少廢氣、廢水、和廢渣的排放
⑶航運:從根本上改善川江航運條件,對宜昌以下航道也有改善作用。
3、百萬移民的安置:
⑴移民安置任務的艱巨性:范圍廣、人數多、補償資金巨大;庫區的移民環境容量不足(最大困難);受人文因素的影響巨大
⑵移民安置條件:就地后靠、就近安置是三峽移民的一大特色;因三峽工程周期長,因此安置的時間較充裕;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國的支援
⑶開發性移民:(優勢)保證移民的生產生活不低于原有水平,同時為庫區經濟持續發展和移民致富創造條件;把移民安置和庫區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兩者相互促進,有利于移民安置的長治久安。
4、生態效益:
正面:主要發生在長江的中下游地區(①有效減輕洪水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區人民的生存環境;②有利于中下游地區血吸蟲病的防治;③減輕洞庭湖的萎縮和泥沙淤積;④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質;⑤減輕環境污染及酸雨的危害)
負面:主要發生在庫區(①水庫蓄水淹沒土地、耕地和部分文物古跡;②移民、城市遷建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③水庫蓄水可能誘發地震,使庫區滑坡的可能性增強;④庫區、庫尾泥沙淤積加重;⑤三峽地區的自然景觀受到一定的影響;⑥對水中生物中的珍稀物種的生存環境產生一定影響;⑦水庫蓄水可能加劇蚊蟲孽生,影響人群健康)
第四節黃淮海平原中低產田的治理
中低產田——澇洼地、鹽堿地、風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紅壤貧瘠地
1、背景:
⑴遼闊的沖積平原——宏觀平坦,微觀起伏不平
山麓緩斜平原高山前沖積扇土地質量高
沖積低平原主體
海濱濱海平原低地勢極低中低產田集中區
⑵嚴重的旱澇、鹽堿、危害
干旱:春旱4~6月,春泛回升快,蒸發上升,夏季風未到
洪澇:7~8月,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勢低平
鹽堿:水鹽運動春秋反鹽,夏積鹽冬穩定
原因——氣候(春旱多風沙、氣溫年較差大,降水集中)、地形(地勢低平,洼地排水不暢)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不合理開墾
干旱缺水地、低洼易澇地、鹽堿地所占的比重較大,對這些土地的整治,是黃淮海平原發展農業的關鍵所在。
2、問題和措施:
⑴中低產田的綜合治理:
A低濕地的治理與開發——地勢低平,洪澇嚴重,成土母質質地較好,水資源豐富
指導思想:因洼制宜;效果:魚塘—臺田模式相互促進,立體開發,綜合利用
B鹽堿地的冶理與開發:
水鹽運動:春秋返鹽(積鹽),夏(淋鹽),冬穩定
冶理:調控水鹽運動(引淡淋鹽—灌溉,降低作物根區土壤含鹽量;井排井灌—抽取鹽水,補充淡水;農田覆蓋—用地膜、作物桔桿覆蓋,抑制蒸發;農業生物措施—營造防護林帶,果與椿棉間作、培肥、改良品種)
⑵水資源短缺
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南多北少,華北河流徑流量小
水資源時間變化大,冬春缺少嚴重,年際變化大
浪費、污染
要求量大
⑶風沙危害---沙塵天氣
沙塵來源:干旱內陸,施工工地動力:盛行風影響地區:下風向地區
形成原因自然①氣候干旱②植被稀少③地表疏松
人為①濫墾濫伐②過度放牧③違章施工㈣過度開采
治理措施:①退耕還草、林②合理放牧③文明施工④植樹種草
第五節南方低山丘陵的整治與開發
1、背景:
⑴回歸帶上的綠洲:
位置范圍:在淮河以南、云貴高原以東、雷州半島以北的廣大低山丘陵地區。
區位優勢:與世界同緯度亞熱帶地區相比具有溫暖濕潤的自然環境;開發潛力巨大。
人地關系:人多地少、經濟發展緩慢
⑵資源優勢與問題:
氣候資源:優-豐富的光熱水資源,且配合好缺-春季低溫陰雨,盛夏干熱少雨
生物資源:優-品種多,更新快缺-資源優勢沒有發揮:品種單一,經營粗放
土地資源:優-多種經營,分層布局
缺-生態脆弱,易產生生態問題,地表切割,地形復雜
土壤是紅壤其特點是:瘦——有機質少、肥力低;酸;粘(土質粘重)。我國南方主要的低產土壤之一。
水資源:優-豐富,利于水電、農業缺-地形多樣,開發難度大
2、農業面臨的問題:
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a人多地少,毀林開荒b能源短缺,砍林取薪
對經濟發展影響:措施推廣生活用煤、爐灶技術革新、推廣使用沼氣、營造薪炭林
3、農業資源的綜合開發:調整山區農業結構
⑴走立體農業之路:調整了土地利用結構
⑵優勢資源的系列開發:山區農產品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取得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