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復習教案:《地理人口與城市》
來源:高考網整理 2021-09-23 11:27:21
高三地理復習教案:《地理人口與城市》
一、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階段 原始低增長階段(A) 加速增長階段(B) 增長減緩階段(C) 低速增長階段(D)
人口增長模式 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模式 過渡模式 低低低模式
人口增長類型 原始型 傳統型 現代型
特
點 出生率 高 較高 開始下降,較低 進一步下降,低
死亡率 高 迅速下降,較低 繼續下降,低 低
自然增長率 低,波動大 提高,高 逐漸降低 低
人口增長 相對靜止或低速增長 急劇增長 開始減緩 零增長或負增長
典型地區 熱帶原始森林深處的土著居民 非洲東部的坦桑尼亞、肯尼亞等國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 德國、英國、法國等國
二、不同國家的人口問題
地區 問題 危害 解決措施
世界 人口增長過快、數量過多和人口年齡結構嚴重失調 對經濟、就業、資源和環境等方面的壓力加大,積累減少、經濟發展速度降低、人們生活水平上升緩慢甚至下降,使窮國更貧困,也不利于提高人口質量 實行計劃生育政策
發展中國家 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長快 實行計劃生育政策
0~14歲的兒童比重過大 人口增長慣性加大,不利于人口、經濟、教育、就業、環境等問題的解決
發達國家 人口增長緩慢,人口老齡化 會帶來勞動力不足、青壯年負擔過重 鼓勵生育,接納外來移民
三、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1.經濟因素(起重要作用)、戰爭、宗教、社會變革、國家政策、生態環境變化、個人動機和需求等各因素主要通過案例來分析理解
2.人口遷移的影響
對遷入地影響:①獲取足夠的勞動力;②有利于當地資源的開發;③給城市環境造成影響。
對遷出地影響:①加強與外界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②有利于緩解當地的人地矛盾;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上海成為人口遷入地原因:經濟發達,收入高,就業機會多)
◆人口流向城市的影響:(1)有利影響①人口流動給城市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為城市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②促進了城市商業的發展,增加城市的收入;③改變城市的經濟結構,為城市經濟結構體制改革深化發展作出貢獻;④促進城市第三產業發展;⑤促進城市周圍地區的農、牧、漁、副業的發展;(2)不利影響:①大量流動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壓力;②加劇城市的環境污染;③給城市的社會治安管理帶來問題;④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
四、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1.環境承載力: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是一個警戒值。(環境人口容量)
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很多,例如,資源豐富程度、科技水平、經濟發達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生活消費水平等。其中資源豐富程度、科技水平、經濟發達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與之呈正相關的關系,而生活消費水平與之呈負相關的關系。
2.人口合理容量: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是一個理想值。
3.一般而言,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環境人口容量。如:中國的環境承載力是16億人,而人口合理容量是8-9億人。
五、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及其形成原因
分布特點
住宅區 分布面積最廣;出現高級與低級住宅區的分化,且有背向發展的趨勢
(高級住宅區在城市外緣,低級住宅區在內城和工業區附近)
商業區 呈點狀或條狀,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或街角路口
(CBD經濟活動繁忙,建筑物高大稠密,不僅是商業活動中心也是服務中心)
工業區 為降低成本、保護環境,不斷向城市外圍移動;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
合理的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最主要是處理好住宅區與工業區的關系。①便捷的交通聯系(為了方便職工的上下班)②排放廢氣和廢水的工廠應布置在居住區的下風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帶的遠郊區③應布置衛生防護帶。
城市空間結構的'形成原因:主要因素經濟因素;其它因素收入的高低,導致住宅區的分化;歷史文化或經濟方面的聲譽(知名度);種族或宗教團體(唐人街等);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響(歷史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