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高考綜合改革政策解讀50問(2)
2021-09-16 10:26:02廣西招生考試院
15.考生如何確定選擇性考試科目?
答:第一,根據個人志向、興趣愛好、自身優勢等因素進行選擇。第二,結合報考院校相關專業選考科目要求進行選擇。第三,根據所在普通高中的辦學條件、特色優勢等進行選擇。
16.為什么物理和歷史可以按原始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
答:我區《高考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確定,選考物理等科目類和選考歷史等科目類的考生將分列招生計劃、分開劃線、分開投檔錄取,并且選擇相同科目類(物理或歷史)的考生使用相同試卷,考試群體相同,成績具有可比性,可以使用原始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
17.為什么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考試成績要使用等級轉換分數?
答:選擇物理或歷史科目的考生,還須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科目中任選2門。由于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科目中不同學科的試題難度有差異,報考相應學科的考生群體不同,因此原始成績不具有可比性和可加性。分科將等級轉換為分數后計入考生總成績,更科學合理。
18.高考綜合改革后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政策什么時候開始實施?
答:從2021年秋季入學的普通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
19.2019級、2020級普通高中在校學生如何參加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
答:2019級、2020級普通高中在校學生參加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仍按原來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實施方案及有關規定執行。
20.相比原來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高考綜合改革后有哪些變化?
答:一是考試類型有變化。原來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只有1種類型,成績合格是普通高中學生畢業的必備條件。高考綜合改革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分為合格性考試和選擇性考試2種類型,合格性考試成績是普通高中學生畢業的重要依據,選擇性考試成績是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錄取的依據之一。
二是考試內容有變化。原來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內容是《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語文等十五個學科課程標準(實驗)的通知》(教基〔2003〕6號)規定的各學科必修模塊的教學內容。高考綜合改革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內容是《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通知》(教材〔2020〕3號)規定的相關內容。其中,合格性考試內容為必修課程內容,選擇性考試內容為必修課程和選擇性必修課程內容。
三是考試安排有變化。原來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中,普通高中一年級學生只能報考1門科目。高考綜合改革后,普通高中一年級學生可報考不超過4門科目。
四是成績呈現有變化。原來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采用等級制,按既定比例分為ABCD四個等級,D等級為不合格。高考綜合改革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合格性考試所有科目成績以“合格”或“不合格”呈現;選擇性考試科目中物理、歷史的成績以原始成績呈現,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的成績以等級轉換分呈現。
三、統一高考
21.統一高考的考試科目有哪些?
答:統一高考的考試科目包括3門全國統考科目和3門選擇性考試科目。全國統考科目為語文、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任選一門)3門,不再分文理科,其中外語科目考試含聽力和筆試兩個部分;選擇性考試科目由考生從物理和歷史2門科目中任選1門,從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4門科目中任選2門,即“3+1+2”模式。報考體育類、藝術類等專業的考生還須按照要求參加相應專業考試。
22.統一高考由誰負責命題?
答:全國統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均由教育部統一命題。物理、歷史、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等6門選擇性考試科目由我區自主命題。
23.統一高考的考試時間如何安排?
答:自2024年起,全國統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按教育部統一規定時間組織考試,考試時間一般安排在每年6月。選擇性考試與全國統考同期安排。待條件成熟時每年提供2次外語科目考試機會。
24.統一高考的考試形式怎樣安排?
答:語文、數學、外語3門全國統考科目及選擇性考試科目的考試形式為筆試。外語科目考試含聽力和筆試兩個部分。
25.統一高考總成績是如何組成的?
答:統一高考總成績由3門全國統考科目成績和3門選擇性考試科目成績組成,滿分750分。其中,全國統考科目每門滿分150分,選擇性考試科目每門滿分100分。語文、數學、外語、物理、歷史科目以原始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科目按等級轉換分數計入考生總成績。
26.考生確定選擇性考試科目時,為什么要在物理和歷史中任選1門,在其余4門中任選2門?
答:根據我區《高考綜合改革實施方案》規定,考生在確定選擇性考試科目時,應在物理和歷史2門中任選1門,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4門中任選2門。主要考慮如下:
一是體現普通高等學校人才培養需要。在普通高等學校人才培養中,物理是自然科學類專業的基礎性學科,歷史是人文社會科學類專業的基礎性學科。高中階段學習物理或歷史科目是大學階段學習自然科學類專業或人文社會科學類專業以及其他交叉學科專業的重要基礎。
二是符合我區普通高中教育教學實際。我區各地普通高中辦學條件存在一定差異,將物理和歷史作為考生的選擇性考試科目,可以與現有師資、教學等條件有效銜接,引導不同地區、普通高中的學生合理選擇學習科目,科學規劃學業生涯,為進入大學繼續深造奠定堅實的專業基礎。
三是有利于學生多樣化成長發展。實行“3+1+2”高考科目設置模式,理論上有12種組合,相比高考綜合改革前文理分科的2種科目組合方式,增加了學生的選擇權,促進了文理交融,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學其所好、考其所長的原則,更加符合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更多機會。
27.“3+1+2”模式與傳統的文理分科有什么不一樣?
答:一是目標導向不同。“3+1+2”模式體現了物理、歷史學科的基礎性作用,突出了普通高等學校不同學科專業選才的要求,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是選擇科目組合不同。“3+1+2”模式下,學生可根據個人的興趣特長、擬報考學校的專業招生要求和普通高中學校的辦學條件,在12種組合中自主選擇。例如,考生可以同時選擇物理、思想政治和地理,或同時選擇歷史、化學和生物學,拓寬了考生的選擇面;而傳統文理分科僅有2種固定的組合供考生選擇,即文科考生只能選擇思想政治、歷史、地理1種固定組合,理科考生只能選物理、化學、生物學1種固定組合。
三是考試內容和難度不同。“3+1+2”模式中,學生參加全國統考的語文、數學、外語3門科目考試是不分文理的,所有考生的考試試卷完全一致,難度一樣。而傳統文理分科的數學考試,在試卷內容和難度上是有所區分的。
四、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28.為什么要完善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
答: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客觀反映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情況的系統評價,是培育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及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高考綜合改革“兩依據、一參考”的重要內容。完善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有利于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有利于促進學生自我認識、自我完善,積極主動地發展;有利于把握學生成長規律,從過于關注學生成績向更加關注學生發展過程轉變,切實轉變教育觀念和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促進評價方式改革,改變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評價學生的做法,為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錄取提供重要參考。
29.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答: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分為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勞動與社會實踐五個方面,主要考察學生愛國情懷、遵紀守法、創新思維、體質達標、審美能力、勞動實踐等。
30.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情況通過什么方式記錄?
答: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主要采取寫實記錄、自我陳述和教師評語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一是寫實記錄。寫實記錄是學生在思想品德發展、藝術素養提升、研究性學習、體育運動、科技創新實踐、參與社會服務等方面活動的記錄,包括對事件的客觀記錄、自己內心體驗與感受以及活動形成的成果。
二是自我陳述。自我陳述是學生在對自己的成長記錄及相關佐證材料進行整理遴選的基礎上撰寫的紀實性陳述,是對自我成長過程的總結梳理,是促進學生自我評價、自我教育和主動發展的過程。
三是教師評語。教師評語是教師根據學生成長過程的突出表現,分析學生發展變化情況,客觀公正反映學生發展水平的個性化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