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語文試題權威評析:春風化雨 講述高考育人故事
2021-06-08 10:35:20中國教育新聞網
原標題:2021年高考語文試題權威評析來了:春風化雨,語文講述高考育人故事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高眾)今年全國高考語文共有8套試卷,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4套,分別為全國甲卷、全國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北京、天津、上海、浙江自主命制4套。
總體看本次高考語文命題注重教考銜接,遵循教育規律,在平穩創新中凸顯語文學科特色。試卷難度合理平穩,試題材料親切平實,問題設置清晰平和,考查內容全面平衡。專家分析,有如下特點:
一、立德樹人在融合中實現
2021年高考語文命題充分體現了高考語文全面育人的鮮明導向。同時依托高考語文的學科特點,緊緊扣住時代主題、時代精神,多方取材,巧妙設題,讓考生在解題作答的過程中接受思想的啟迪、文化的熏陶。試題通過精神滋養、文化浸潤、立體滲透,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自然融入試題之中。
1。黨史入題,注重學科融合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黨在一百年的奮斗歷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偉大精神,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這些都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自然也為當代青年的成長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精神滋養。語文命題緊扣時代主題,將立德樹人有機融入語文素養與能力的考查,引導考生懂得初心使命,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實現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續寫新的時代篇章。如全國甲卷作文“可為與有為”:
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歷程。在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和靈魂。我們過的節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們唱的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讀的作品如《為人民服務》《沁園春?雪》《荷花淀》《紅巖》,我們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釗、夏明翰、方志敏、楊靖宇,我們學習的榜樣如雷鋒、焦裕祿、錢學森、黃大年,等等,都給予我們精神的滋養和激勵。我們心中有陽光,我們腳下有力量。我們的未來將融匯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
請結合材料,以“可為與有為”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材料以第一人稱復數的“我們”,將考生帶入共同參與、共同記憶的同情共感的情境中,有效地將紅色文化傳承的重大問題,極其自然地轉化為考生必然要思考的成長與發展問題,使其能夠有切身體驗,有感可發、有感而發,從而實現“立德樹人”在寫作能力考查中的有機融入。北京作文“論生逢其時”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背景,引導考生將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結合在一起,響應時代召喚、肩負時代使命。天津作文“紀念日”以富有意義的時間點為切口,讓考生體味歲月的厚重、初心的可貴,激揚奮斗精神。
新高考Ⅰ卷文學類閱讀材料,選取卞之琳1938年創作于延安的小說《石門陣》,小說中提到“守住了大門,不用關二門”,寓意只有保衛國門才能守護家門,從百姓日常生活的側面,展現抗日戰爭時期人民群眾對日寇的同仇敵愾,對國泰民安生活的渴望,引導考生從革命斗爭時期的社會生活中,體會中國共產黨人為民族謀解放、為人民謀幸福的精神,汲取精神力量。
2。文化浸潤,注重古今貫通
2021年語文試題憑借高考這個高聚焦平臺,通過試題取材和設計,在引導堅定文化自信、提升道德品質、厚植家國情懷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實現了“以文化人”的目標。
古今融通,激發理想追求的時代精神。中華文化貫通古今,既承載歷史、傳承歷史,又連接現實、服務現實、開拓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全國乙卷作文“‘弓矢的’的智慧啟示”通過材料的選取以及試題的設計,很好地踐行了這一精神。
古人常以比喻說明對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礎、方法、路徑、目標及其關系等。如漢代揚雄就曾以射箭為喻,他說:“修身以為弓,矯思以為矢,立義以為的,奠而后發,發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斷加強修養,端正思想,并將“義”作為確定的目標,再付諸行動,就能實現理想。
上述材料能給追求理想的當代青年以啟示,請結合你對自身發展的思考寫一篇文章。
揚雄以“弓矢的”設喻,形象生動,且頗具普遍意義和啟示作用。其中“弓”是基礎,“的”是目標,“矢”具有方向性,要射中目標則又需要其他要素共同起作用,而各要素所起的作用在不同人看來重要性是不同的,所以人們常以射箭設喻,說明抽象的道理。例如清代袁枚說:“學如弓弩,才如箭簇。識以領之,方能中鵠。”說的是才、學、識及其關系,強調了“識”的重要性。
試題材料指出,古人追求理想會涉及基礎、方法等,再以揚雄觀點進行舉證,任務驅動則是自然延伸到考生對理想的追求、自身發展的思考上。任務中的“當代青年”,要求文章的思考和立意必須站在特定的時代節點,從青年的角度升華自己的思想認識;任務中的“自身發展”,引導考生將自己的理想追求與自身實際、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對實現理想過程中的基礎、目標、實踐等進行有目的、有層次的思考。命題取材與設計既體現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相融相通,也體現出國家和社會對新時代人才發展的要求。
新高考Ⅱ卷作文“寫人與做人”的漫畫材料,文字內容語帶雙關,借“學寫字”喻“學做人”,蘊含著古代“為人之道”,包括儒家的“中庸”觀念。任務要求“反映你的認識與評價、鑒別與取舍,體現新時代青年的思考”,意在引導考生對材料寓意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精神進行“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站在當代青年的角度去認識和分析材料,體現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正確態度,使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上海作文“時間的沉淀”引導考生沉寂內心,凝聚力量,汲取智慧,科學思考,探尋真諦。
全國乙卷和新高考Ⅰ卷中的文言文閱讀材料,選取《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中的不同段落,考生在解題答卷的同時,可以了解古代重視民生、強調法治、君明臣直、上下同心的優良傳統。名篇名句默寫中,《伶官傳序》闡明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過秦論》《阿房宮賦》都總結秦朝統治者因驕奢而亡國的歷史教訓,《岳陽樓記》表達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游褒禪山記》闡釋追求人生理想與志向毅力的關系。歷史上積累和儲存的處理人與社會、自然關系的認知和經驗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考查以上篇章,可以加深考生的理解與認識。中國古代仁人志士保家衛國、奮發有為的壯舉,經時濟世、執著堅毅的情懷,都理應為當代青年銘記。新高考Ⅱ卷文言文閱讀選取了《通鑒紀事本末》中“祖逖北伐”的故事。作為東晉初期著名的北伐將領,祖逖身上展現的奮發努力、憂國憂民、敢于擔當的精神對今天的青年一代具有激勵意義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