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內獨立學院需制定轉設方案
2020-05-23 08:27:19網絡整理
“到2020年末,各獨立學院全部制定轉設工作方案,同時推動一批獨立學院實現轉設。原則上,中央部門所屬高校、部省合建高校舉辦的獨立學院要率先完成轉設,其他獨立學院要盡早完成轉設。轉設路徑為:轉為民辦、轉為公辦、終止辦學。”
近日,網上多個消息稱,教育部辦公廳日前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獨立學院轉設工作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通知,通知提及上述內容。
5月21日,從教育部了解到,該通知確系教育部辦公廳所發,為依申請公開文件。
注意到,該通知由教育部辦公廳于5月18日印發,內附《方案》。
《方案》稱,獨立學院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產生的一種辦學模式,為我國擴大高等教育資源供給、培養急需應用型人才、優化高等教育區域布局、促進高等教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獨立學院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法人地位未落實、產權歸屬不清晰、辦學條件不達標、師資結構不合理、內部治理不健全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健康發展。隨著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的實施生效,民辦教育發展面臨新形勢、新要求,制定該《方案》旨在引導民辦高等教育健康規范發展,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根據《方案》,獨立學院轉設工作將按照“能轉盡轉、能轉快轉,統籌兼顧、協調推進,分類指導、因校施策”的工作思路進行。
“把獨立學院轉設作為高校設置工作的重中之重,積極創造條件推動完成轉設。”《方案》中提到,到 2020 年末,各獨立學院全部制定轉設工作方案,同時推動一批獨立學院實現轉設。原則上,中央部門所屬高校、部省合建高校舉辦的獨立學院要率先完成轉設,其他獨立學院要盡早完成轉設。
轉設路徑如何選擇?
《方案》表示,針對不同獨立學院,堅持實事求是,探索適合的轉設路徑。
當前主要的轉設路徑有三種:轉為民辦、轉為公辦和終止辦學。
三種路徑如何選擇?
《方案》指出,辦學協議完善,辦學主體間權利義務劃分清晰,辦學條件達到本科高校設置標準的獨立學院,可轉設為獨立設置的民辦普通本科高校。
無社會舉辦方(指由公辦高校單獨舉辦,公辦高校與學校基金會、校辦企業、學校附屬醫院、校友會或學校工會等下屬機構合作舉辦,以及公辦高校與地方政府合作舉辦,下同)或社會舉辦方擬退出舉辦、地方政府有條件承接舉辦的,鼓勵轉設為獨立設置的公辦普通本科高校。
已停止招生,或由于各種原因無法完成轉設,或舉辦者主動提出且條件具備的,終止辦學,撤銷建制。
此外,《方案》鼓勵各地積極創新,可探索統籌省內高職高專教育資源合并轉設,也可因地制宜提出其他轉設路徑,經教育部同意后實施。
《方案》還強調,對于無社會舉辦方的獨立學院(即所謂的“校中校”),如轉為民辦普通本科高校,須明確非營利性;不得以任何方式將舉辦權轉讓給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方案》發布之日前,已簽訂舉辦者變更協議并實際履行的,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報教育部履行舉辦者變更核準程序,其余自《方案》發布之日起全面停止。
獨立學院轉設難題或迎刃而解
早在2008年,教育部就發布了《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要求符合條件的獨立學院在5年內轉設為獨立建制的普通本科高校。但據2020年5月20日教育部網站發布的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88所,其中257所為獨立學院。
對于至今尚有眾多獨立學院未完成轉設工作的原因,此前澎湃新聞相關評論文章指出,最主要是轉設的條件不夠成熟、不具備“斷奶”、單飛的實力。比如,規定要求校園土地面積必須在500畝以上,師資以及設備等辦學指標必須按普通本科條件配置。而脫離了母體之后,不僅無法憑借母體校文憑招生,師資、課程質量都難以保證。
澎湃新聞注意到,此次《方案》對獨立學院轉設工作中存在的難題已有考慮,并給出了解決方案。
《方案》明確,對符合法律法規、理清債權債務關系、已落實法人財產權的獨立學院,可給予傾斜支持,在保證具有獨立校園和基本辦學設施、獨立財務核算、獨立師資隊伍等辦學條件的基礎上,不過分強調土地、校舍面積。鼓勵通過省內整體搬遷等方式改善辦學條件后轉設。
《方案》支持將獨立學院轉設納入省級高校設置規劃,優先受理轉設申報,不受數量限制、不設受理時限,成熟一所、受理一所,依法依規加快辦理進度。
對按期完成轉設的舉辦高校和轉設后獨立設置的學校,《方案》表示,在招生計劃、項目申報、專業設置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
此外,《方案》要求嚴格控制更名、新設等其他類型高校設置總量。對以“學院”命名的舉辦高校,在完成獨立學院轉設前,不受理更名“大學”。《方案》還提到,在轉設程序上,終止辦學的獨立學院,須進行財務清算和財產清償,優先安置未畢業學生和保障教職工的合法權益。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