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一起成長
2020-05-19 16:56:22網絡整理
做父母還用學嗎?當然。你的確看見你的父母怎么做的,但是時代不同了,而且你一定看到他們做父母的缺點。我們看見別人做事,真輪到自己做還得從頭學起。孩子長到一歲,你做父母也才一年,孩子長到18歲,你做父母就18年。孩子在成長,父母也要成長。你不能拿教三歲小兒的方法來教青少年吧。做父母是一個互動學習過程,主要是學會跟孩子溝通和引導,培養孩子的理想,以及愿意為理想去努力。我們太多的父母不愿意或做不到堅持每天跟孩子聊天,分享自己的成長和理想,從而樹立孩子的價值觀和理想。
許多父母對待孩子就象對待一個打工仔,父母提要求、孩子被迫干活、父母買單。這不是做父母,是在做老板。我女兒曾經寫道:“我的一些華裔朋友在父母的強迫下,變成了他們不愿意成為的人。于是,她們心不甘情不愿地做著家庭作業,很少做義務工作,不愿意結交新朋友。對他們的父母來說 ,這也是適得其反。因為這些孩子總是會有逆反心理,暗地里磨洋工,失去理想,性格也變得很冷漠,根本不能實現父母替他們設計的遠大理想。”
做父母是要花時間的,你不能長期跟孩子共進晚餐,怎么做到家庭式教育?出問題了把孩子叫到跟前教育一下?這是學校式教育。區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不是教育者的身份,而是方式。學校教育就是流水線。
大批量生產統一標準的有知識的孩子,也就是機器打造;而家庭教學是每個孩子與父母的一對一、親密地情感與價值觀的分享,也就是手工打造。
過去我基本做到了每天回家跟孩子吃晚餐,一起飯桌聊天。我知道在中國有些父母應酬太多,你得學會成功地處理事業和家庭的時間分配,否則你是一個失敗者,哪怕做到億萬富翁國家主席。別說你做不到,蓋茨能做到,奧巴馬能做到。孩子特別需要父親的言傳身教,教育不只是母親的責任。
如果跟孩子日常溝通有困難,你至少可以做到兩點:讓孩子感受到你愛她,你對她有期待。今年女兒在奶奶家吃年飯,奶奶說,你得好努力,要一代超過一代。其實我也沒有超過父親,我父親50年代參加過全國勞動模范群英會,文革前在幾萬人的大企業做總工程師。但是,我在自己的條件下走出了一條不同的道路。女兒超過我就更難了,因為我還在努力,標桿還在上升,老爸我沒有漲停板。終生奮斗的父母對成年孩子是很大的感召。我相信榜樣的力量。所以,父母們一定要朝氣向上,孩子能夠被激勵。總不能給孩子說一套,父母做出是另一套。父母的不好,孩子可能照單全收。
記住:什么時侯開始學習做父母都不算晚。
有一次跟女兒爭吵,是批評她成績有下降。后來我告訴她,有些話你也許當面不能講得很有條理,寫封信給爸爸媽媽吧,談談你對我們的教育方法的期待。下面是我編譯節選的她的英文信,跟高三家長博客圈的父母們分享:
“眾所周知,父母在孩子的成長與教育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同樣,父母的教育方法也非常重要。在中美兩個國家中,父母的教育方法非常不同。
中國一直被認為在產生聰明和能干的孩子。我的美國同學已經習慣把身邊的每個中國孩子標榜為“天才”,無論是否屬實。部分原因是中國孩子學習動機強烈。在我看來,父母對教育的重視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你們把孩子送去學音樂、學中文等,刺激了孩子的智力發育。中國父母總是把教育放在孩子生活的第一位,你們期待并指導孩子努力學習和積極對待學習。讓孩子進最好的學校是中國父母努力的目標。為了送我的表妹進最好而不是較好的中學,我在中國的姨媽借了很多錢去交給學校。
我有個朋友哈爾是小天才(在美國),才13歲就進了大學的天才班,哈爾的父母就隨著他的上學地點換工作、搬家。為了接送他上下課,他媽媽放棄了繼續上學和工作的機會。我愿意把這種行為歌頌為“愛的犧牲”。相信大多數的你們會做出同樣的犧牲。我贊揚你們為了培養孩子如此地奉獻,你們的奉獻在孩子成長的每一步都會開花結果。
我的奶奶到美國來玩,作為一位老人處處受到陌生人的照顧,她為周圍人的善良和體貼所打動。那么,作為父母,你們是否還應該為孩子提供生活的愉快呢?
我的許多美國同學跟父母是好朋友,可以把秘密和憂慮信任地告訴父母。父母理解孩子的情感方面(Emotional Side),這一點上你們是否需要改進?
她們的父母理解孩子的能力極限,不會看見一個“A-”就氣急敗壞,因為他們知道成績并不總能測量孩子的真正價值。他們傾向于看全面和長期,而不是糾纏每一項作業的得分。她們的父母從學校的進步報告中看到改進之處,而不是在成績單的全A海洋中揪出一個A-,大發教訓之辭。
她們的父母樂意跟孩子討論問題并向孩子學習,幫助孩子設定目標,獎賞成功。你看,他們傾聽我們孩子的聲音,無論成功與失敗都說出鼓勵的話語,而不只是做決定。他們從不放棄對孩子的信任和信心。我們孩子需要的是鼓勵教育中的愛的感受和體現。
她們的父母關心孩子的幸福和身體健康,孩子能否長成一個身心正常的人,這點比學習成績更重要。我和許多同學認為,做人最重要的是友好、同情、對生活的欣賞和感恩。這些品質需要父母的言傳身教。
你也許嫌我花了太多的篇幅來頌揚一些同學的父母。其實,當我們要改進自己時,我們總要把眼光集中在其他人的優點上,以便能夠更新自己。這就是我在這里談中美父母的最好而不是最糟的方面的原因。
我無意勸說你改變整個教育觀點,只是提供給你信息,通報其他父母在同樣問題上是怎么做的。
教育的確影響孩子的一生,身為父母你們是否能夠擔此重任?每個父母的正確觀點會有所不同。我告訴你我的觀點,一個15歲的人的觀點,你也許未曾聽到過:父母應該友好、理解、溫柔,導師加朋友,也要哺育;希望孩子最好但要了解孩子的極限,鼓勵孩子挑戰自己。
孩童時代只有一次,我們期待和父母共同經歷這一美好時光。做父母不困難,難的是抓住機會成為偉大的父母。你準備好努力去做了嗎?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