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高學校”2020應淡化身份強調責任
2020-05-12 16:09:54網絡整理
隨著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簡稱“雙高計劃”)建設名單的正式公布,業內外熱盼已久的“雙高計劃”總算塵埃落定。疫情過后,相信各個學校將會熱熱鬧鬧、高規格地舉行啟動儀式。
雙高計劃建設名單落地,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有位從事職業教育工作的高職學校領導非常遺憾地對筆者說:辛辛苦苦半輩子,一紙公示讓我難受下半輩子(這所高職學校沒入選雙高計劃建設名單——編輯注)。又一位轉崗不久的高職學校領導對筆者說:“我這人運氣還是不錯,換了單位且得了‘雙高學校’校長的好名。”
作為一名在業內工作實踐和思考已久的高職一員,引起筆者最為深刻的思考是,究竟什么是“雙高計劃”的指揮棒,是政績,是榮耀,是標簽,是責任,是擔當,是使命?
強化責任意識,淡化過度的身份
“雙高計劃”名單一經公布,不少高職學校校長的名片上就加了一行: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更有甚者進一步強調:A檔。這種標法符合國人的普遍心理,本身并沒有錯。但進一步深入的思考便是,“雙高計劃”究竟是責任還是身份,如果把它當作身份,甚至連開會排座次也要以此排隊排序,那是不是身份意識過大了?殊不知,充其量現在還不過是一個立項建設單位而已,有道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如果把立項建設當作建設結果,而過多強化了身份,把地位本來就不高的高職學校又分成三六九等,那豈更不利于帶動職業教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對于大量邊遠地區、貧困地區的高職學校,更是難以抓到發展機遇了?
筆者認為,“雙高計劃”首先要強化建設單位的責任,首要的是要強化黨委書記和校長的責任,強化責任才能推動建設、推進改革、促進發展,才能引領改革、支撐發展,才能使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使命落到實處。
要強化使命意識,淡化過分的優惠
高職“雙高計劃”建設項目作為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戰略決策,作為中央財政拉動的重大職業教育項目,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必要的資金投入,出臺相應的政策配套措施,是必要的。因為“雙高計劃”明確要求要建設中國高職教育的“樣板房”,要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職教育,要探索形成國際先進水平的高職教育政策、制度和標準,形成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模式。也就是說,為改革探索、創新發展,必須要有一定的政策傾斜和政策優惠。
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如果過度地依靠各種政策優惠,過于傾斜的專項資金,既無助于建設單位強化使命擔當、創新思變,更不符合財政資金使用的公平和績效原則。
因此,我們必須提倡建設單位立足現有條件,積極探索,大膽創新,銳意改革,尤其是在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下功夫,在提高技術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上見成效,在教書育人、因材施教上有作為。
要強化績效意識,淡化過細的投入
高職教育辦學治校是一項整體性工作。作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其核心任務是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而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它也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及國際交流合作的職能。
學校教育教學改革、人才培養及辦學治校是一個整體,教師隊伍建設、人才培養質量、“三教”改革等都是相互關聯的,“雙高計劃”文件確定的10項改革發展任務之間也帶有綜合性。正因為這樣,雖然我們需要編制預算、細化方案,但一定要有綜合績效意識,防止過分碎片化和凌亂化。更何況,“雙高計劃”與平時日常工作緊密連在一起,有時也難以截然區分,因此,過細的管理劃分反而會把簡單問題復雜化。
當然,作為一個重大建設項目,賦予“雙高計劃”建設學校更大的自主權也許更為重要,比如在機構設置調整上的自主權,在專業設置和調整上的自主權,在教師專業技術評聘上的自主權,包括財務資金使用,績效分配獎勵上的自主權等更加重要。也許自主權可能是更大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創新力,也是中國特色高職教育的發展源動力。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