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名校模擬高考作文:保留“分”之原色
2020-03-26 17:17:26網絡整理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近日,一張截圖在朋友圈流傳,那首著名的兒童歌曲《一分錢》被改成了《一元錢》,引發爭議。記者采訪了原作曲家潘振聲的女兒,她說這首歌寫的是孩子天真無邪,跟物價沒有什么關系。不少音樂創作者都表達稱,影響了幾代人的經典,不宜去改動它,這也是對文化傳統的一種尊重。也有網友認為,與時俱進,無可厚非。對于這一事件,你怎么看?請圍繞內容寫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認識和思考。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贊成者:站在物價飛漲的時代角度,認為改“分”為“元”是與時俱進,怎可厚非?
反對者:站在原創主題和文化傳統的角度,認為改動歌曲不可取。其一、原作曲家潘振聲的女兒認為,這首歌寫的是孩子天真無邪,跟物價沒有什么關系,哪怕微改歌詞也不值得提倡。其二、不少音樂創作者一致認為,原作是影響了幾代人的經典,若加以改動就是對文化傳統的不尊重。
原材料給學生寫作帶來了諸多暗示。既然是網絡熱議事件,那么主題上可贊成,也可否定,只是要理由充分、論證有力;論證時不僅可在原材料的基礎上充分展開議論,更可超越材料,從其他角度合理表達、鮮明分析。
考場審題先從原曲主題、改編時代、經濟背景、文化傳統、個人興趣等角度入手解剖材料解剖事件,進而聯系相關事件及利弊,得出認識、明確態度。
無論肯定與否定對《一分錢》的改編,只要能圍繞材料、有理有據地論述并表達自己見解的文章,都符合題意;能自圓其說、說出道理的文章,都有一定的說服力。
【佳作賞析】:保留“分”之原色
兒童歌曲中的《一分錢》竟被改成了《一元錢》!消息一出,便引發熱議,眾人各執己見,但以吾觀之:對待經典,需存其原味,保其原色,留“分”去“元”才是時代所需。
經典之所以被稱為經典,是因為他立足于其時代所需,《一分錢》不僅是一代人童年的回憶,更是他們一代人對樸素、真誠、善良的追求。體現其時代特色,精神面貌,正如不少音樂創作者所言:“幾代人的經典,不宜去改動,這也是對文化傳統的一種尊重。”尊重傳統,尊重經典,方能給時代添上溫暖的底色。
誠然,有些網友認為,在這一分錢近乎成古董的時代,將一分錢編入民歌,超出兒童理解范圍。但一元錢之變雖通俗易懂,卻少了些底蘊與溫暖,當《一元錢》的詞調響起,你是否會有些被時光拋在腦后的傷感,少了些“我們還在”的溫暖與感動。對于兒童《一分錢》是他們打開時光大門的關鍵,能夠增強他們對父輩時代的認知,縮小親子間的文化代溝。
此外,文學作品中的價值并不能以時代的光去衡量,許多文學作品跨越千年而不朽,靠的不是他因時代而改變的字句,而是他其中蘊含著的對人間真善美的追求。采訪中原作曲家潘振聲的女兒說:“這首歌寫的是孩子們的天真無邪,與物價沒有什么關系。誠哉斯言,有些作品之所以能“李杜詩篇萬口傳”,是因為他們詞句中的溫暖與感動。
對于文學作品的修改與創新需時刻保持謹慎的態度。不論是古時“千金易一字”,“推““敲”之間的徘徊,還是今日金庸的停筆校稿,都體現出創作者對其作品的珍視,若一味隨時代變革而輕易變更,任意刪減,不僅是對文化傳統的不尊重,更是對原創作者的不尊重。后代人需珍惜先輩所給予的文化經典,保留其原色。
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經典,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記憶。為幾代人保留其兒時記憶,為后代留存文化經典,為社會留一份對傳統的尊重與懷念。時代日新月異,在這匆匆的腳步中,我們是否能停一停,聆聽那過往時代的經典,懷想一下我們已逝去的兒時回憶。保留“分”之原色,是時代包容性的體現,是一種懷想,一種尊重。
保留“分”之原色,莫讓匆匆的時代腳步帶走我們共有的童年回憶!
看看媒體的評論:《一分錢》改成《一元錢》,兒歌要與時俱進嗎(來源光明網)
據揚子晚報報道,近日,一張截圖在朋友圈流傳,那首著名的兒童歌曲《一分錢》被改成了《一元錢》,引發爭議。記者采訪了原作曲家潘振聲的女兒,她說這首歌寫的是孩子天真無邪,跟物價飛漲沒有什么關系。不少音樂創作者都表達稱,影響了幾代人的經典,不宜去改動它,這是對文化傳統的一種尊重。也有網友認為,與時俱進,無可厚非。
兒歌《一分錢》改成《一元錢》,看似滑稽可笑,其實并不奇怪,這個細節的改動反映了社會經濟的變化。目前一分錢只存在于記賬單位,早已正式退出流通市場,少部分在收藏市場流轉,市面上見不到一分錢的紙幣、硬幣,很多人特別是00后、10后,可能都沒見過一分錢,也就很難理解這首兒歌所描述的內容。而將一分錢改成一元錢,就能夠讓孩子們清楚歌詞內容,也不影響兒歌表達的拾金不昧內涵,亦是與時俱進的做法。
一分錢從流通市場上消失,本質是社會經濟發展,物價上漲,計量單位變化的結果,這是貨幣發展的正常現象。由于一分錢只是最小的貨幣單位,即便不流通,也不影響百姓的日常生活,但是其在計量單位里又不可或缺。這就導致一分錢淪為紙上記賬工具,主要用于金融部門、企業財務、政府財政核算等方面,而民眾對其的記憶愈發模糊,新時代的兒童更是無緣見到了。
兒童《一分錢》主要表達的思想內涵,就是倡導拾金不昧、學雷鋒做好事的精神,即便是撿到一分錢,也不應據為己有。這首兒歌旋律簡單,歌詞朗朗上口,易懂、易學,加上是兒歌必學曲目,經過幾代人的傳唱,逐漸成為流傳甚廣的經典兒歌。將一分錢替換成一元錢,更容易被新時代的孩子理解,便于教學,沒有破壞歌曲內涵精神,并不存在惡搞的成分,應該算是善意改編,不能跟網絡調侃、惡搞相比。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有人對《一分錢》提出質疑,認為歌詞內容落伍,應該將一分錢替換成一角錢、一元錢,以符合時代的變化潮流。在傳唱中,也有很多學生將其改為一角錢、一元錢,實際上也是表達對歌曲內容的不理解,認為其應與時俱進。顯然,現在將其歌詞改動,符合新時代學生的理解能力,也是在延續該歌曲的生命力,否則一味拒絕改變,就可能逐步失去時代意義,而被冷落在角落里,蒙上塵埃不為人知。
而且,對于歌曲、文學、繪畫等經典藝術作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解讀。如今對經典作品進行改編、解構的現象比比皆是,并不一定會對原作造成負面影響,反而可以拓展作品的社會意義和價值。因此,對《一分錢》改成《一元錢》不必太在意,用包容的心態去看待,開放的胸懷去接受,豈不是更好。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