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重難點環境保護(2)
來源:網絡整理 2020-03-19 20:16:16
2.環境污染及防治
[透析考向]
主要考查工業、農業生產活動中造成的環境污染,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一般以綜合題的形式進行考查,要注意進行思維建模,并培養解讀材料的能力和規范表達的能力。
[學法指導]
(1)思維建模:環境污染問題的成因、危害、措施分析思路
①先從題目所給的圖、表、文字等材料入手,判斷環境污染的類型,并從中找出主要的污染源、分布特點、污染特征。
②分析成因:人為原因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從工農業生產、交通、建筑業、居民生活等方面分析。其次,自然環境對大氣污染、水體污染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如谷地、盆地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穩定的天氣條件是霾形成的重要條件之一。封閉的水域、較小的水量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原因。
③分析后果與危害:主要是指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回答問題時要準確全面地進行表述。如水體污染,會對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嚴重威脅;同時,會造成用水緊張,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④環境污染整治類試題的思維建模
環境污染的成因有多種,但都是因為污染物的濃度與數量超過了環境承載力而造成的,因此環境污染的整治應重點從降低污染物的濃度和減少污染物的數量兩方面著手。此外,還需要政府、公眾的參與。
(2)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
①大氣污染主要有由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引起的酸雨、可吸入顆粒物污染、
②水污染主要有赤潮(水體富營養化)、重金屬污染、海洋石油污染等。生物所需的氮、磷等營養元素大量進入水體引起的水質惡化現象為水體富營養化;各類重金屬(汞、鎘、鉛、鉻)等進入水體經動植物生物鏈逐漸富集造成人畜傷害為重金屬污染;近海石油的開采、加工和運輸過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造成范圍極廣的污染現象為海洋石油污染。
③固體廢棄物污染中城市垃圾污染。城市垃圾污染同時也會產生大氣、水、土壤等污染。
3.主要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透析考向]
試題常以中國或世界重大環境事件為背景,以統計圖、表格及文字材料呈現,重點考查讀圖和材料獲取信息的能力,調動知識闡釋環境問題的成因、危害及解決措施的能力。
[學法指導]
(1)思維建模:生態環境問題的分析思路
①首先需確定生態環境問題的類型,然后根據其產生的自然地理背景和當地人類生產生活的特點,分析其產生的原因,最后針對原因提出具體的解決措施。如下圖所示:
②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自然原因從氣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等方面分析。氣候干旱,風力大,蘊含著荒漠化的潛在危險;水土流失與降水集中、多暴雨有關;隨意開墾丘陵、山地陡坡易導致水土流失;地勢低洼區地下水水位高,易導致土壤鹽堿化;黃土垂直節理發育,易導致水土流失;河流徑流量大,侵蝕作用強;熱帶雨林區營養物質集中在生物體內,一旦破壞很難恢復;干旱區植被稀少,生態脆弱。
人為原因從人口、工業、農業結構、能源消費結構等方面進行分析。人口增多對資源的需求量大。礦產資源豐富區,開礦、冶煉等造成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各種工程設施建設破壞生態環境。農業結構單一,過度開墾或過度放牧,不遵循自然規律,導致土地退化。能源貧乏區過度樵采,導致植被破壞,引起生態環境問題;能源富集區,能源開采及開發過程中不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引起生態環境問題。
(2)我國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
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分布區人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防治措施森林破壞東北、西南、東南林區濫墾、濫伐超出了森林撫育更新的能力森林火災等封山育林、計劃砍伐、采育結合、退耕還林、改變林區經濟結構草原退化內蒙古、青海、寧夏、新疆過度放牧、過度墾殖氣候干旱、降水減少退牧還草、封育草場、舍飼養畜濕地萎縮三江平原低地、湖濱、海濱土壤侵蝕、環境污染、圍湖(海)造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沉積物充滿湖沼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停止圍墾、退田還湖生物多樣性銳減林區、草原、近海海域人類的狩獵采集、環境污染和生態系統的破壞物種都有一定的壽命擴大自然保護區,建立生態走廊、采育結合、合理放牧、實行禁漁期制度土壤侵蝕(水土流失)黃土高原、東南丘陵人口稠密,過度開墾降水季節變化大且多暴雨退耕還林、植樹種草、改坡為梯土地荒漠化西北、華北、東北地區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等降水少、氣候干旱嚴禁砍伐、退耕還牧等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