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首頁 > 甘肅高考 > 甘肅院校動態 > 2020年天水師范學院小學教育專業考試大綱

          2020年天水師范學院小學教育專業考試大綱

          2020-03-14 22:19:33網絡整理


          高考

            《教育學》

            一、考試目的


            教育學是教師從業的一門必修課程。學習本課程有助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認識教育的基本規律,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學技能,明確辦學育人的社會主義方向,使教師更好地從事教育教學工作。

            二、課程內容與考核要求

            第一章教育與教育學

            Ⅰ、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著重掌握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教育及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的階段;教育學與教育科學;學習教育學的意義和方法。在學習過程中,應理論聯系實際,深刻理解。

            Ⅱ、課程內容

            一、教育的認識

            (一)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要素

            (三)教育的形態

            二、教育的歷史發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的歷史發展過程

            三、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一)教育學的萌芽

            (二)教育學的創立

            (三)教育學的發展

            (四)當代教育學的狀況

            四、教育學的價值

            (一)超越日常教育經驗

            (二)科學解釋教育問題

            (三)溝通教育理論與實踐

            Ⅲ、考核知識點

            1.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2.教育以及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

            3.教育的社會屬性、本質屬性;

            4.學習教育學的意義

            Ⅳ、考核要求

            1.識記:教育學的概念;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在各個階段的代表作及代表人物。

            2.領會:教育學研究的核心內容;教育的屬性;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在各個階段的主要教育思想。

            3.應用:結合實際說明你對學習教育學的認識。

            第二章教育功能論

            Ⅰ、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學習本章掌握教育功能的類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人口與教育的辯證關系,教育與人的發展的關系,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特點及其教育舉措,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主要因素等內容。

            Ⅱ、課程內容

            一、教育功能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義

            (二)教育功能的類型

            二、教育的個體功能

            (一)教育對個體發展的促進功能

            (二)教育的個體謀生和享用功能

            (三)教育對個體發展的負向功能

            三、教育的社會功能

            (一)教育改善人口質量,提高民族素質的功能

            (二)教育促進文化延續和發展的功能

            (三)教育促進經濟發展的功能

            (四)教育促進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五)教育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功能

            (六)教育對社會發展的負向功能

            四、教育功能的實現

            (一)教育功能的形成

            (二)教育功能的釋放

            Ⅲ、考核知識點

            1.教育功能的類型;

            2.生產力、政治、文化、人口與教育之間的辯證關系;

            3.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特點及其教育舉措;

            4.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因素、學校教育起主導作用的條件;

            5.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

            Ⅳ、考核要求

            1.識記:教育功能的類型、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教育的社會功能等;

            2.領會:生產力與教育之間的辯證關系;政治與教育之間的辯證關系;影響人身心發展的因素;學校教育發揮主導作用的條件。

            3.應用: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特點及其相應教育舉措;人生階段與教育。

            第三章教育目的

            Ⅰ、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學習本章,應著重了解教育目的的含義及其質的規定性,掌握教育目的的確立依據及價值取向,正確表述新時期我國教育目的及其理論依據和基本精神、“人的全面發展”及其涵義、素質教育及其基本特征等。

            Ⅱ、課程內容

            一、教育目的的類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及其質的規定性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類型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選擇與確立

            (一)教育目的選擇確立的基本依據

            (二)教育目的選擇確立中的基本價值取向

            (三)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確立應注意的問題

            三、我國的教育目的

            (一)我國教育目的及精神實質

            (二)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三)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構成

            (四)教育目的實現的策略

            Ⅲ、考核知識點

            1.教育目的含義、確立依據;

            2.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

            3.我國教育目的的精神實質;

            4.全面發展教育;

            5.素質教育;

            Ⅳ、考核要求

            1.識記:教育目的的含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全面發展教育;素質教育等;2.領會:教育目的的作用、確立依據、價值取向;我國現行的教育方針;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征;全面發展教育與“個人全面發展”之間的區別和聯系;素質教育的特征、運行機制等;

            3.應用:素質教育與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第四章教育制度

            Ⅰ、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學習本章,識記教育制度和學校教育制度的含義、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類型;理解教育制度和學校教育制度的歷史發展過程;把握教育制度和學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發展趨勢;運用學校教育制度的有關知識來分析我國現行教育制度的改革問題。

            Ⅱ、課程內容

            一、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含義和特點

            (二)制約教育制度的社會因素

            (三)教育制度的歷史發展

            二、現代學校教育制度

            (一)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二)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類型

            (三)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的變革

            三、我國現行學校教育制度

            (一)我國現行學校教育制度的演變

            (二)我國現行學校教育制度的形態

            (四)我國現行學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Ⅲ、考核知識點

            1.學校教育制度

            2.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類型

            3.教育制度和學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發展趨勢

            4.我國的學校教育制度

            Ⅳ、考核要求

            1.識記:學校教育制度的含義、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類型;

            2.領會:教育制度和學校教育制度的歷史發展過程、教育制度和學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發展趨勢;

            3.應用:學校教育制度的有關知識來分析我國現行教育制度的改革問題。

            第五章教師與學生

            Ⅰ、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知道教師職業的由來、地位與作用,掌握教師勞動的特點、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師職業角色的特點,描述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內容、階段以及途徑;掌握學生的本質特點、學生的地位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了解師生關系的內涵、作用、內容、類型,掌握良好師生關系的特點及構建的基本策略。

            Ⅱ、課程內容

            一、教師


            (一)教師職業

            (二)教師個體的專業性發展

            (三)教師職業角色與形象

            二、學生

            (一)學生的本質特點

            (二)學生的地位

            (三)學生的發展

            三、師生關系

            (一)師生關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二)師生關系的類型

            (三)理想師生關系的建立

            Ⅲ、考核知識點

            1.教師的含義、地位、勞動特點;

            2.教師的職業素養;

            3.教師的職業角色

            4.教師的專業發展

            5.學生的特點、地位、身心發展的規律;

            6.師生關系的類型、特點、理想師生關系的構建。

            第六章課程

            Ⅰ、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理解幾種關于課程的定義,掌握課程的類型、確立的依據,了解幾種基本的課程理論流派;理解課程的組織;掌握我國中小學的課程;能聯系實際分析影響課程變革的重要因素;掌握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情況以及世界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Ⅱ、課程內容

            一、課程與課程理論


            (一)課程的含義

            (二)課程理論流派

            二、課程的組織

            (一)課程目標

            (二)課程內容

            (三)課程類型

            (四)課程實施

            (五)課程評價

            三、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一)影響課程變革的重要因素

            (二)世界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三)我國課程改革的未來發展

            Ⅲ、考核知識點

            1.課程的含義;

            2.課程的類型;

            3.課程的確立依據、課程的主要理論流派;

            4.課程組織;

            5.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情況及世界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第七章課堂教學

            Ⅰ、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教學的含義,了解教學產生與發展的線索,理解教學與教育、教學與智育、教學理論與學習理論、教學理論與課程理論的關系;理解主要教學理論流派的主張;掌握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理解課堂教學設計的特征、依據和基本模式;明確教學策略與教學設計、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區別。

            Ⅱ、課程內容

            一、教學與教學理論

            (一)教學及其思想的產生和發展


            (二)教學理論及其主要流派

            二、課堂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概述

            (二)教學設計的程序與模式

            (三)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和方法

            三、課堂教學策略

            (一)教學策略該說

            (二)不同類型知識的二教學策略

            (三)幾種主要的課堂教學策略及其運用

            Ⅲ、考核知識點

            1.教學、教學的地位、任務;

            2.當代教學理論流派;

            3.教學設計;

            4.教學方法;

            5.教學組織形式;

            6.教學策略。

            第八章學校教育與學校生活

            Ⅰ、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比較分析家庭生活、同輩群體生活、社會文化生活與學校生活的異同;區分學生心理障礙和失范行為的類別;掌握失范行為的各種理論解釋,并加以應用;認識“重要他人”的概念;從提高學生學校生活質量的角度分析學生在學校中的生活狀態;從建構培育豐富人性的學校生活角度,反思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Ⅱ、課程內容

            一、學生的生活環境與心理、行為失范

            (一)學生生活環境的差異

            (二)學生心理障礙的各種表現

            (三)學生失范行為的各種表現

            (四)學生心理障礙和失范行為的歸因分析

            (五)學生失范行為的理論解釋

            二、學校生活與學生生活

            (一)學生對于學校生活的態度

            (二)學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及其影響

            (三)學校生活與學習壓力

            三、書本知識與生活經驗

            (一)什么只是最有價值

            (二)生活經驗

            (三)終身學習與學會學習

            四、把傳授知識的學校轉變為培育豐富人性的學校

            (一)學校教育實踐的重心應轉變

            (二)學校教育要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激發

            (三)學校教育要有利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Ⅲ、考核知識點

            1.學生失范行為、產生的原因、理論解釋

            2.家庭生活、同輩群體生活、社會文化生活與學校生活各自的特點;

            3.學生創新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育。

            第九章班級管理與班主任工作

            Ⅰ、學習目的和要求


            明確班級組織的概念和基本結構;理解班級組織的基本屬性和特點、功能;了解班級建設、制度管理、教學管理和活動管理的內容;分析班主任在班級中的角色作用;領會班主任建設和管理班集體的具體要求;了解班主任提高自身素養的途徑和方法。

            Ⅱ、課程內容

            一、班級組織


            (一)班級組織的概念

            (二)班級組織的發育

            (三)班級組織的結構

            (四)班級組織的特點

            (五)班級組織的功能

            二、班級管理的內容

            (一)班級組織建設

            (二)班級制度管理

            (三)班級教學管理

            (四)班級活動管理

            三、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的角色作用

            (二)班主任建設和管理班集體的操作方法

            (三)班主任的自我教育

            Ⅲ、考核知識點

            1.班級組織;

            2.班級管理、班級建設;

            3.班主任工作。

            第十章學生評價

            Ⅰ、學習目的和要求

            掌握學生評價的含義、功能、類型、方法及當代走向;理解學生學業評價的含義及基本內容;能結合學科編制有效的測驗;明確學生品德評價的含義及常用方法;舉例說明學生評價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評價學生發展的某個側面,并設計評價方案。

            Ⅱ、課程內容

            一、學生評價概述

            (一)學生評價與教育評價

            (二)學生評價的標準

            (三)學生評價的類型

            (四)學生評價的功能

            (五)學生評價理論與實踐的當代走向

            二、學生學業評價

            (一)學生認知學習的評價

            (二)學生技能學習的評價

            (三)學生情感學習的評價

            三、學生品德評價

            (一)學生到的認知的測評

            (二)學生道德情感的評價

            (三)學生道德行為的評價

            Ⅲ、考核知識點

            1.學生評價的含義、功能、類型、方法及當代走向;

            2.學生學業評價

            3.學生品德評價

            第十一章教師的教育研究

            Ⅰ、學習目的和要求


            了解教師參與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確教師的教育研究所具有的特性;初步掌握從事教育行動研究的主要方法;掌握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行動研究等概念;說明和分析教育行動研究的過程。

            Ⅱ、課程內容

            一、教師即研究者

            
          (一)“教師即研究者”觀念的提出

            (二)教師進行教育研究的優勢和素養

            (三)教師教育研究的意義

            二、教師教育研究與教育行動研究

            (一)教師教育研究的特點

            (二)行動研究與教育行動研究

            (三)教育行動研究的過程

            三、教師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如何進行調查


            (二)如何進行觀察

            (三)如何進行個案研究

            (四)如何收集研究資料

            (五)如何表達研究結果

            第十二章教育改革與發展

            Ⅰ、學習目的和要求

            理解教育改革的意義,把握教育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分析20世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階段背景和特征;掌握教育發展水平的主要指標,明確我國在世界教育發展中的地位;了解世界教育思潮宏觀演變的相關特征及其背景影響;分析世界教育發展趨勢,提出政府、學校、教師應對措施。

            Ⅱ、課程內容

            一、教育改革與發展歷程世紀回顧

            (一)現代教育的曙光

            (二)二戰后的教育大發展

            (三)面向新世紀的教育改革

            二、當今世界教育發展水平的比較

            (一)學前教育

            (二)初等教育

            (三)中等教育

            (四)高等教育

            三、當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觀演變

            (一)從“學會生存”到“學會關心”

            (二)從科學主義、經濟主義到推崇教育的社會價值

            (三)從國家主義到國際化教育

            (四)從階段性教育到終身教育

            四、21世紀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勢

            一、全民教育

            二、教育民主化

            三、教育信息化

            四、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五、教育的個性化

            《心理學》

            一、考試目的


            心理學是師范院校師范教育專業的公共必修專業基礎課程。通過教學,使學生系統地掌握普通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形成科學的心理觀;提高教學藝術與職業道德,塑造良好的職業心理品質;基本了解初中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能學以致用,指導初中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及維護自身心理健康。

            二、考試內容

            小學教育專業心理學部分的考試內容主要包括:基礎心理學(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三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對心理學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掌握程度。

            第一章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與發展

            【考試內容】


            心理學的概念;心理現象的實質;個體行為與個體心理的關系;個體心理的結構及其關系;心理學誕生的標志;心理學發展中出現的主要流派以及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基本思想;心理學研究的基本任務;心理學研究的程序;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考核要求】

            1.識記:(1)心理學誕生的標志;(2)心理學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基本思想;(3)心理學研究的程序。

            2.理解:(1)心理學的界定;(2)心理現象的實質;(3)個體行為與個體心理的關系;(4)個體心理的結構及其關系;(5)心理學研究的基本任務和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其各方法的特點。

            第二章腦與心理

            【考試內容】


            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中樞神經系統的結構及其機能;神經元的結構及其機能;突觸的功能;大腦皮層的分區與機能;布洛卡區和溫爾尼克區的位置及其功能;大腦兩半球的分工與協調;腦潛能開發的途徑。

            【考核要求】

            1.識記:(1)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2)中樞神經系統的結構及其機能;(3)神經元的結構及其機能;(4)突觸的功能;(5)大腦皮層的分區與機能;(6)布洛卡區和溫爾尼克區的位置及其功能;

            2.理解:大腦兩半球的分工與協調。

            3.應用:了解腦潛能開發的途徑并能指導自己科學保護和利用大腦。

            第三章行為動力

            【考試內容】


            需要的含義;需要的功能;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動機的含義;動機的基本功能;動機的分類;動機沖突的主要種類;動機與行為效果之間的關系;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的具體含義;強化動機理論;成就動機理論;歸因理論及其在實際應用中價值;習得性無助感的含義及其表現;自我效能感的含義及其影響因素;學習動機及其基本結構;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考核要求】

            1.識記:(1)需要和動機的含義及其基本功能;(2)習得性無助感的含義及其表現。

            2.理解:(1)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2)動機的分類;(3)動機沖突的幾種主要類型并能舉例說明;(4)動機與行為效果之間的關系;(5)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的具體含義;(6)強化動機理論、成就動機理論、歸因理論及其在實際應用中的價值;(7)奧蘇伯爾對學校情景中成就動機的三種內驅力決定成分的論述;(8)學習動機及其基本結構。

            3.應用:(1)了解自我效能感的含義及其影響因素,并能運用這一理論解釋學習現象;(2)運用所學知識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第四章認知過程

            【考試內容】


            注意的含義:無意注意的含義及引起無意注意的原因;有意注意的含義及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注意的特征(注意的穩定性、注意的廣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轉移);感覺的含義及其種類;絕對感受性和絕對感覺閾限、差別感受性和差別感覺閾限的含義及其種類;感覺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知覺的含義;知覺的特性;知覺的類型;運動知覺的種類;錯覺的含義;記憶的含義;記憶的基本環節;記憶的種類;記憶的三級加工模型;遺忘的規律;影響遺忘的因素,增進記憶的方法,思維的含義及其特征;思維的過程;思維的類型;概念的形成與掌握;問題解決的過程;影響解決問題的因素。

            【考核要求】

            1.識記:(1)注意、無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含義;(2)感覺的含義;(3)絕對感受性和絕對感覺閾限、差別感受性和差別感覺閾限的含義及其關系;(4)知覺的含義及其分類;(5)錯覺的含義;(6)運動知覺的種類;(7)記憶的含義和記憶的基本環節;(8)遺忘的規律;(9)思維的含義及其特征;(10)思維的過程。

            2.理解:(1)引起無意注意的原因及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2)注意的特征;(3)知覺的特性;(4)記憶的三級加工模型;(5)集中思維和分散思維的含義及其功能;(6)概念的形成與掌握過程;(7)問題解決的過程。

            3.應用:(1)結合教學實際運用注意的規律;(2)感覺的基本規律;(3)結合實際分析影響遺忘的因素;(4)掌握復習的方法;(5)結合教學實際分析影響解決問題的因素。

            第五章情緒

            【考試內容】


            情緒的含義;情緒的分類;認知對情緒的影響;情緒對認知的影響;情緒與行為的關系;健康情緒的必要條件;暴怒情緒的控制;過度焦慮情緒的控制;過度緊張情緒的控制;抑郁情緒的控制;自卑情緒的控制。

            【考核要求】

            1.識記:(1)情緒的含義;(2)情緒的分類

            2.理解:(1)認知對情緒的影響、情緒對認知的影響;(2)健康情緒的必要條件;(3)情緒與行為的關系。

            3.應用:暴怒情緒的控制;過度焦慮情緒的控制;過度緊張情緒的控制;抑郁情緒的控制;自卑情緒的控制。

            第六章智力與創造力

            【考試內容】


            智力的二因素論:群因素論;三維智力結構理論;多元智力理論;三元智力理論;常用的智力測驗量表;智商的含義及其在全部人口中的分布情況;超常兒童與低常兒童的界定;比率智商的計算公式;離差智商的計算公式;瑞文推理測驗的特點;智力測驗的局限性;智力發展的一般趨勢;智力開發的有效途徑;元認知及結構;創造力的內涵;發散思維的特性;創造力的特征;培養創造力的途徑與方法;創造力開發的原則。

            【考核要求】

            1.識記:(1)常用的智力測驗量表;(2)智力發展的一般趨勢;(3)超常兒童與低常兒童的界定;(4)比率智商的計算公式、離差智商的計算公式并應用公式計算智商;(5)創造力的內涵;(6)發散思維的特性;(7)創造力的特征;(8)創造力開發的原則。

            2.理解:(1)智力的二因素論;(2)智力的群因素論;(3)三維智力結構理論;(4)三元智力理論;(5)多元智力理論的基本內涵及其對教育實踐產生的影響;(6)智商的含義及其在全部人口中的分布情況;(7)智力測驗的局限性。

            3.應用:(1)根據對智力開發的途徑和方法的理解對學校教學教育提出建議;(2)結合實際分析培養創造力的途徑與方法。

            第七章人格

            【考試內容】


            現代心理學對人格的界定;奧爾波特的人格特質理論;卡特爾的人格因素理論;艾森克的人格特質理論;“大五”因素理論;社會認知理論關于人的行為的交互作用論;人格形成的影響因素;氣質的含義;氣質的類型;觀察學習與替代強化的含義;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常用的人格測驗。

            【考核要求】

            1.識記:(1)氣質的含義及其類型;(2)觀察學習、自我調節與替代強化的含義;(3)自陳式測驗及幾種重要的自陳式人格測驗(16PF\EPQ\MMPI)適用對象和主要特征;(4)投射式測驗的特點以及所包含的主要類型。

            2.理解:(1)人格的定義;(2)奧爾波特的人格特質理論;(3)卡特爾的人格因素理論;(4)艾森克的人格特質理論;(5)“大五”人格因素理論;(6)社會認知理論關于人的行為的交互作用論;(7)自我實現及其實現途徑;(8)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和人格發展階段理論。

            3.應用:結合實際分析影響人格形成的因素。

            第八章個體心理發展

            【考試內容】


            心理發展的含義;心理發展的主要特點;發展的關鍵期;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階段特征。成熟勢力說的基本觀點;行為主義觀的基本觀點;精神分析論的基本觀點;相互作用論的基本觀點;畢生發展觀的基本思想;埃里克森的畢生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的基本內容;習慣化與去習慣化的含義;皮亞杰的思維發展階段理論的基本內容;影響心理發展的遺傳與環境因素;敏化效應與鋼化效應的含義。

            【考核要求】

            1.識記:(1)心理發展的含義;(2)埃里克森的畢生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的基本內容;

            2.理解:(1)心理發展的主要特點;(2)心理發展的關鍵期;(3)畢生發展觀的主要含義;(4)少年期、青年期心理發展的階段特征;(5)成熟勢力說、行為主義觀、精神分析論、相互作用論的基本觀點;(6)圖式、同化、順應的概念;(7)習慣化與去習慣化的概念;(8)敏化效應與鋼化效應的含義;(9)皮亞杰的思維發展階段理論的基本內容。

            3.應用:結合實際分析影響心理發展的遺傳與環境因素。

            第九章學習心理

            【考試內容】


            學習的含義;學習的意義;布魯姆的學習分類;奧蘇伯爾的學習分類;加涅的學習分類;我國學者的學習分類;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正負強化與懲罰原則;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知同化學習論的基本觀點;建構主義學習觀;學習遷移的含義及其種類;學習遷移的理論及其應用;學習策略的含義及其分類;認知策略的種類;元認知的含義及其結構;元認知能力的實質;提高元認知能力的措施;學習策略的教學訓練;學習風格的含義;認知風格的含義及其類型;各種認知風格的特點以及對學習的含義。

            【考核要求】

            1.識記:(1)學習的含義和意義;(2)布魯姆的學習分類;(3)奧蘇伯爾的學習分類;(4)我國學者的學習分類;(5)元認知的含義及其結構;(6)學習風格的含義、認知風格的含義及其類型。

            2.理解:(1)正負強化與懲罰原則;(2)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論的基本觀點;(3)奧蘇伯爾的認知同化學習論的基本觀點;(4)建構主義學習觀;(5)學習遷移的含義及其種類;(6)學習遷移的理論;(7)學習策略的含義及其邁克爾的學習策略分類;(8)場依存型——場獨立型。沉思型——沖動型認知風格的特點以及對學習的意義。

            3.應用:(1)各種學習理論對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的啟示;(2)運用遷移規律原理有效的組織教學,提高遷移效果;(3)元認知能力的實質,并對提高學生元認知能力提出建議;(4)結合實際對學習策略的教學訓練提出建議。

            第十章教學心理

            【考試內容】


            教學的一般過程;明確化的教學目標的陳述及其陳述辦法;學習準備的含義;最近發展區的含義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教學中常用的教學策略及其運用技巧;教學評價的含義及其特點;教學評價的類型;概念教學的策略;問題解決教學的策略;閱讀教學的策略;教師的角色;建立教師威信的途徑;教師教學監控能力的含義、結構及其特征;提高教師教學監控能力的技術;教學效能感的含義及其作用;提高教師教學效能感的措施;羅森塔爾效應;教師期待效應產生的過程與影響;課堂心理氣氛的含義及其類型;課堂心理氣氛的調控。

            【考核要求】

            1.識記:(1)教學過程的四個階段;(2)布魯姆對教學目標的分類;(3)明確化的教學目標的陳述方法;(4)學習準備的含義;(5)教學評價的含義及其特點;(6)教學評價的類型;(7)教師的角色;(8)建立教師威信的途徑;(9)教師教學監控能力的含義、結構及其特征;(10)教學效能感的含義及其作用;(11)課堂心理氣氛的含義及其類型。

            2.理解:(1)羅森塔爾效應;(2)教師期待效應產生的過程與影響。

            3.應用:(1)了解最近發展區的含義,并能在教學中加以應用;(2)教學中常用的教學策略及其運用技巧;(3)概念教學、問題解決教學、閱讀教學的策略,并在教學實踐中加以運用;(4)了解提高教師教學監控能力的技術,并在教學實踐中加以運用;(5)結合教學實際論述提高教師教學效能感的措施;(6)調控課堂心理氣氛的方法促進學生學習。

            第十一章人際交往心理

            【考試內容】


            有效人際溝通的條件;人際溝通的心理功能;人際認知的含義;人際印象形成的主要特點;印象形成中的主要心理效應與偏差;歸因偏差;人際關系需要的類型;人際關系的形成發展階段;人際吸引;社會助長與社會惰化的含義;模仿與暗示的含義與種類;影響暗示效果的因素;從眾的含義;影響從眾的主要因素;合作與競爭的概念;合作與競爭對個體的影響。

            【考核要求】

            1.識記:(1)人際認知的概念及其特點;(2)人際關系需要的類型;(3)人際關系形成與發展的階段;(4)社會助長與社會惰化的含義、從眾、暗示、模仿的含義。

            2.理解:(1)有效人際溝通的條件;(2)人際溝通的心理功能;(3)人際印象形成的主要特點;(4)印象形成中的主要心理效應與偏差;(5)人際歸因中的偏差;(6)人際吸引的主要因素;(7)影響從眾的主要因素。

            3.應用:(1)運用心理學知識防止或減少人際認知中的偏差;(2)分析青少年模仿、暗示、從眾心理;(3)根據自己的經歷和體會,分析合作與競爭對個體的影響;(4)聯系生活或工作實際,說明如何增強人際吸引力。

            第十二章學校心理健康與輔導

            【考試內容】


            心理健康的含義;臺灣學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我國學者提出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學校心理輔導的含義;學校心理輔導的原則;學校心理輔導的主要方式和途徑;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與輔導。

            【考核要求】

            1.識記:(1)心理健康的含義;(2)學校心理輔導的含義。

            2.理解:(1)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2)學校心理輔導的原則;(3)學校心理輔導的主要方式和途徑。

            3.應用:對于中學生常見的一些心理問題,提出一些適當的處置方法或建議。

            考試題型

            考試試卷一般采用的題型有:名詞解釋題、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簡答題、論述題、案例分析題等八種類型。

            考試內容及分值

            本次考試共200分,其中教育學100分,心理學100分。

            教育學課程考試內容及分值

          章節

          考試內容

          考試分值

          第一章

          教育與教育學

          10

          第二章

          教育功能論

          10

          第三章

          教育目的論

          10

          第四章

          教育制度

          5

          第五章

          教師與學生

          10

          第六章

          課程理論

          10

          第七章

          教學基本理論

          15

          第八章

          教學方法

          15

          第九章

          教學組織形式

          5

          第十章

          德育工作與班主任工作

          10

          合計

          100


                 心理學課程考試內容及分值

          章節

          考試內容

          考試分值

          第一章

          心理學的性質

          10

          第二章

          注意

          10

          第三章

          認知過程

          10

          第四章

          情緒、情感與意志

          5

          第五章

          行為動力系統

          10

          第六章

          能力

          10

          第七章

          人格

          15

          第八章

          學習心理

          15

          第九章

          人際交往

          5

          第十章

          心理健康

          10

          合計

          100


            參考教材

            ①12所重點師范大學聯編,《教育學基礎》,教育科學出版社。

            ②12所重點師范大學聯編,《心理學基礎》,教育科學出版社。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

          [標簽:高考新聞 考試大綱]

          分享: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考關鍵詞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高清大全1|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一高潮| 国产做无码视频在线观看浪潮|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2| 中文字幕无码高清晰 |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久久蜜桃av|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潮喷失禁大喷水aⅴ无码| 欧美日韩中文在线|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伊人|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片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1| 亚洲欧洲美洲无码精品VA| 中文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无码久久综合影院| 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在线| av潮喷大喷水系列无码|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精品色午夜无码专区日韩| 日韩亚洲不卡在线视频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电影网站| 99精品人妻无码专区在线视频区 | 色噜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片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2020| 亚洲Av无码国产情品久久|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久久| 最近更新2019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99久久国产热无码精品免费久久久久 |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18禁黄无码高潮喷水乱伦| 亚洲AV无码日韩AV无码导航|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综合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