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該如何學,4大記憶方法巧助力
2020-03-04 12:34:49高考網整理
沒有好的高一,必然沒有好的高考;沒有高一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就沒有高三的從容自信!
1培養自學能力
高中歷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同學們在學習每章之前,要認真閱讀一下引言,把每章內容的線索和重點了解清楚。形成習慣后,有助于培養分析、概括能力。每章選用的插圖、表格、史料都要認真理解領會,以幫助加深對教材的理解。
2注重知識的聯系結合,樹立整體知識觀
高中歷史許多概念比較抽象,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須結合政治常識方能理解。在目前各類歷史試題中,理解性的題目占據了主要地位,如果對教材處理不好,做選擇題時,就會出現判斷錯誤,做材料題和問答題時則容易答非所問。其次,注重知識的縱橫聯系。平時,在學習中應注重多分析、多比較,找出其異同處,加深對史實的理解,培養自己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3注重跨學科的聯系,學以致用
高考實行大綜合的趨勢,要求各科加強滲透。學生在平時應關注當前國際國內重大時事等熱點問題,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問題,拓寬自己的視野,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知識的掌握離不開記憶,但記憶并不等于死記硬背,透徹的理解是記憶和掌握知識的前提。對高一新生來講,教材內容看來是支離破碎的,只不過是按順序進行了編排,這種錯誤無疑是學習的最大障礙。因此,高一學生首先應在章節內部理出清晰的目,務必因果關系明了、邏輯清晰、概括精練、重點突出,這是學習歷史最基本的要求。
對于歷史記憶有很多方法:
濃縮記憶法
濃縮記憶法濃縮記憶法是抓住歷史知識的主要內容,扣住關鍵字,把復雜、繁多的識記材料加以凝煉、壓縮進行記憶。例如,整個中國近代史的內容實在太多,我們可以通過濃縮歸納,并巧妙地記憶它的知識框架:一種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兩對矛盾(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三條線索(屈辱史、抗爭史、探索史),四大階級(農民階級、地主階級、無產階級、資產階級),五股思潮(封建專制、平均主義、君主立憲、民主共和、社會主義),六國列強(英、法、美、俄、日、德),七款條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二十一條》),八個人物(林則徐、洪秀全、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袁世凱、毛澤東、蔣介石),九次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運動、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五卅運動、"一二?九"運動),十場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護國戰爭、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第二次國內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濃縮記憶法的優勢是增加大腦對知識信息的容量,減輕學習的負擔,而且適用的范圍較廣。但濃縮的部分應該是最精華的。
數字歸納記憶法
在歷史知識中,我們感到年代最難記,也最怕記。如果采用數字特征記憶法記年代,就可做到多記、記活、記牢。如采用逐次連續數記憶:1919年"五?四"運動,1920年中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建立,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1922年香港海員大罷工,1923年"二?七"慘案……;采用間隔等差數字記憶:1911年武昌起義,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護國運動,1917年護法戰爭……;采用一數多項聯記:1861年清政府設總理衙門、曾國藩創安慶軍械所、那拉氏發動宮廷政變、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南北戰爭爆發……
聯想比較記憶法
沒有聯想比較,就沒有深刻的記憶。聯想比較記憶法是對歷史現象從各種角度各種聯系上通過辨別、分析,找出它們的異同點進行記憶。聯想比較可以縱比:通過日本明治維新和大化改新背景、內容、結果的比較,不僅能很快掌握它們的歷史知識,而且可以發現日本社會性質發生變化的特點。
聯想比較還可以橫比:通過中國封建社會和西歐封建社會形成和結束時間的對比,會很容易記住雙方形成和結束的時間,還會發現中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早于西歐1000多年,而結束時間卻晚200年。通過中國的戊戌變法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對比,不僅便于記住兩個變革的歷史知識,而且能發現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中國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聯想比較記憶法不僅能使我們巧妙地獲取知識,而且也有利于培養我們的思維能力。
規律記憶法
歷史知識雖然繁多而復雜,但是我們可以找出它們的規律進行記憶。如資產階級革命在歐、美許多國家發生,但各國的背景有著共同之處,主要的規律就是本國資本主義有了長足的發展而封建勢力或殖民勢力嚴重地阻礙它的發展。規律記憶法是一種較高層次的記憶法,它是在找出共性的前提之下,再找出個性,這樣常常能起到觸類旁通、一石三鳥的作用,還可能幫助你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