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政治必修一至必修四選擇題必背知識點總結
來源:網絡整理 2020-02-26 20:06:45
2020年高考政治《經濟生活》選擇題必背103條
第一課神奇的貨幣
1.基本屬性:使用價值(物的有用性)和價值(人類勞動)。
2.有使用價值的并不一定有價值,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有使用價值。
3.國家有權發行紙幣,但不可以任意發行。
4.國家可以規定紙幣的面額,決定一定時期內發行多少紙幣,但無權規定紙幣的實際購買力。
5.貨幣供應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為限度。
6.通貨膨脹:如果貨幣的供應量超過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就會導致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紙幣貶值)。
7.貨幣的基本職能: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8.信用卡:能減少現金的使用(但不能減少貨幣的流通),簡化收款手續,方便購物消費,增強消費安全(并非十分安全),給持卡人帶來諸多便利。
9.匯率的變動對進出口的影響。本幣升值,有利于進口,有利于對外投資,有利于出國旅游和消費,不利于出口和吸引外資。
10.美聯儲加息,對于國際資本來說,會流向收益高的地方,進而導致其他國家資本外流。
第二課多變的價格
1.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而與個別勞動時間無關。
2.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3.一般說來,商品價格上升,人們會減少對它的購買;價格下降時,人們會增加對它的購買。
4.一般來說,某種商品的價格下降,生產者獲利減少,這時生產者壓縮生產規模,減少產量;某種商品的價格上漲,生產者獲利增加,這時生產者會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量。
5.價格的變動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響小(需求彈性小);對高檔耐用品的需求量影響大(需求彈性大)。
6.市場決定價格與價值決定價格是一致的。
第三課多彩的消費
1.生產決定消費。經濟發展水平對消費水平的影響是根本性的、基礎性的。
2.收入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
3.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不含投資)的比例。
4.綠色消費是以保護消費者健康和節約資源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各種消費行為的總稱,核心是可持續消費。
5.勤儉節約,艱苦奮斗。艱苦奮斗作為一種精神財富,任何時候都應該發揚光大。
第四課生產與經濟制度
1.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
2.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
3.生產決定消費的質量和水平。
4.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
5.消費對生產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發展。
6.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出口
7.消費是生產的目的。
8.社會再生產的環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
9.直接生產過程是起決定作用的環節;分配和交換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橋梁和紐帶;消費是物質資料生產總過程的最終目的和動力。
10.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
11.公有制經濟的地位: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征,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中處于主體地位。
12.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13.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他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
14.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
15.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控制力上。
16.非公有制經濟的作用:非公有制經濟在支撐經濟增長、促進創新、擴大就業、增加稅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7.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18.國家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法律保護,依法監管各種所有制經濟。(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地位不平等)。
19.集體經濟包括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
20.農村土地所有權歸集體所有,承包權和經營權歸農民所有。
第五課企業和勞動者
1.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向社會提供商品或服務的經濟組織。
2.勞動者是生產過程的主體,在生產力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3.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對整個社會生產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勞動者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樹立自主擇業觀、競爭就業觀、職業平等觀、多種方式就業觀。
5.我國勞動法規定了勞動者享有各項權利,這些權利是保障勞動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實現平等就業、充分調動和發揮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保證。
第六課投資理財的選擇
1.我國的儲蓄機構主要是各商業銀行,此外還有信用合作社等。
2.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注意時間的統一)。
3.商業銀行是指經營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等業務,并以利潤為主要經營目標的金融機構。
3.股票的收益主要來自于股息或紅利收入、收入來源于股票價格上升帶來的差價。
4.股票是一種高風險的投資方式。(高風險高收益)
5.債券主要分為國債、金融債券和企業債券。
6.股票所反映的是所有權關系,債券反映的是債權債務關系。
7.社會保險保障基本生活,商業保險風險損失。
第七課個人收入的分配
1.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
3.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
4.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
5.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要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讓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
6.生產決定分配,要實現分配公平必須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創造社會財富,為實現分配公平奠定物質基礎。
7.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
8.要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人,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9.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證。
10.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個人所得稅和財政支出)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進公平。
第八課財政與稅收
1.國家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2.國家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
3.國家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4.國家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財政政策)。
5.影響財政收入因素:經濟發展水平(根本)和分配政策。
6.財政收入構成:稅收收入、利潤收入、債務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稅收收入是國家組織財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財政最重要的來源。
7.財政支出:經濟建設支出、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支出、行政管理和國防支出、社會保障支出、債務支出。
8.財政收入與支出的關系:平衡、盈余(收入大于支出)、赤字(收入小于支出)。
9.稅收的特征: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
10.增值稅可以避免對一個經營額重復征稅,也可以防止前一生產經營環節企業的偷漏稅行為;有利于促進生產的專業化和體現公平競爭。
11.財政政策:主要包括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的有關政策,如調節稅收、經濟建設支出、國債規模。
12.貨幣政策:主要包括與銀行相關的一系列政策,如調整存貸款基準利率、存款準備金率、信貸量等。于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
第九課走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市場調節的基本手段:計劃(看得見的手)和市場(看不見得手)是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手段。
2.市場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
3.市場機制: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
4.市場調節局限性:自發性(損人利己)、盲目性(一哄而上、一哄而下)、滯后性(事后調節)。
5.良好的市場秩序依賴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來維護。
6.市場規則主要包括市場準入規則(規定哪些企業、商品可以進入市場)、市場競爭規則、市場交易規則。
7.形成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這是規范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
8.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志。
9.以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
10.能夠實行科學的宏觀調控?茖W的宏觀調控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
11.宏觀調控的目標: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12.宏觀調控的手段:經濟手段(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經濟發展戰略和規劃、收入分配政策、產業政策)、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第十課新發展理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經濟建設
1.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2.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是發展的基點。
3.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
4.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5.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
6.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
7.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不斷邁進。
8.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9.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
10.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等美好生活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
11.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
12.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
13.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第十一課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
1.比較優勢理論:若一國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較另一國均處于絕對劣勢,但只要在兩種產品生產上劣勢的程度不同,處于優勢的國家在兩種產品生產上優勢的程度不同,則處于劣勢的國家在劣勢較輕的產品生產上具有相對優勢,處于優勢的國家則在優勢較大的產品生產方面具有比較優勢。
2.經濟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確的,同時也存在著發展失衡、治理困境、數字鴻溝、公平赤字等問題。這些是前進中的問題,需要正視并設法解決。
3.加入世貿組織,是我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戰略決策,標志著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2
2020年高考《政治生活》選擇題必背88條
第一課生活在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
1.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即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2.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的國體,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其他一切制度和政策歸根結底都是由我國國家性質決定的。
3.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
4.人民民主專政的特點:對人民實行民主,對敵人實行專政。
5.人民民主的特點:人民民主具有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特點。
6.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國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
7.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保證。
8.我國公民依法享有選舉國家權力機關代表和被選為國家權力機關代表的權利。
9.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權利,行使這個權利是公民參與管理國家和管理社會的基礎和標志。
10.公民的監督權是指公民有監督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權利。
11.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是我國順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
12.遵守憲法和法律。憲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為準則。
13.在我國,國家與公民個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14.社會主義民主是人民享有的民主,而不是全民享有的民主。
15.公民的民主權利不能隨意擴大和縮小。
第二課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
1.在我國,公民可以通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自下而上參與)、專家咨詢制度(自上而下:座談會)、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自上而下:征求意見)以及社會聽證制度(自上而下:聽證會)等方式直接參與民主決策。
2.公民享有對涉及公共利益的決策的知情權,是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前提和基礎。
3.公民參與民主決策有助于決策反映民意,體現決策的民主性;有利于決策廣泛集中民智,增強決策的科學性。
4.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
5.自己選舉當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礎,也是村民參與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徑。
6.實行農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擴大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最為廣泛而深刻的實踐,必須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性工程重點推進。
7.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
8.公民可以參加決策,但決策最終要由決策機關作出。
第三課我國政府的人民的政府
1.我國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國家行政機關。
2.我國正在深化機構改革和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3.轉變政府職能并不是弱化政府職能。
4.我國政府的宗旨:為人民服務。
5.我國政府的基本原則:對人民負責。
6.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
7.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
8.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
第四課我國政府受人民的監督
1.政府要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勇于負責、敢于擔當,堅決糾正不作為、亂作為,堅決克服懶政、怠政,堅決懲處失職、瀆職。
2.政府權力的行使包括決策、執行、監督等環節。
3.為減少決策的失誤,我國政府正在建立健全決策問責和糾錯制度,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
4.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是要健全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體系。這個體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5.行政系統內部的監督:上級政府、審計部門、下級政府。
6.行政系統外部的監督: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國家檢察機關的監督;國家司法機關的監督;中國共產黨的黨內監督;人民政協的監督;社會與公民的監督。
7.政務公開,有利于規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便于公民監督政府的工作,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第五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人民當家做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
2.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
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4.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在我國國家機構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國家機關都有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6.全國人民大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
7.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三、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
8.人大代表權利:審議權、表決權、提案權、質詢權等。
9.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原則: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制度。
第六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1.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必須堅持黨對一切的領導。
3.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4.依法執政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是依憲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