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國II卷高考地理核心考點
2020-02-19 11:03:13高考網整理
2020高考即將開戰,你準備好了嗎?高考網小編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頻考點,供大家參考閱讀!
臨考前一定要回歸教材,抓主干知識和高頻考點,構建知識體系,綱舉目張,便于調動運用。地理主干知識主要包括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與規律等。復習時,要立足基礎和主干內容,弄清、弄透基本概念、原理、規律,進而將著眼點放在其遷移運用上,這就是“以不變應萬變”。知識只有通過理解、總結,才能成為解決問題的“武器”。
一、把握高頻考點
某些考點因其獨特的學科地位而成為高頻考點。抓住高頻考點,既可避免浪費寶貴的復習時間,又能提綱挈領,抓住主干,突出重點,更便于綜合思維。以全國卷為例,綜合考查區域是歷年的重點和熱點,且分值較高,應引起考生的重視。試題往往以區域可持續發展為背景,這與當今“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緊密聯系在一起,也與地理學科的特性——綜合性、區域性密切相關。另外,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也是高頻考點。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并重、略偏向人文地理是高考的基本趨勢。下面以“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這一高頻考點為例,歸納其知識體系及考查角度。
1.農業
(1)知識體系
(2)考查角度
①考查大范圍地區的農業區位選擇:種植業——濕潤、半濕潤平原地區;林業——山地與丘陵地區;畜牧業——干旱、半干旱地區;漁業——湖泊、水庫、海洋;柑橘——高溫多雨的熱帶、亞熱帶地區;甜菜——(氣候溫涼的)中溫帶地區;棉花——光照充足、夏季高溫的平原地區;水稻——水熱條件好的平原地區;蘋果——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
②考查局部地區的農業區位選擇:
2.工業
(1)知識體系
(2)考查角度
①考查區位分析:自然因素——是否有建工廠所需的良好的地質、地形和氣候條件,是否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水源;社會經濟因素——是主要因素,要考慮理想的區位條件和現實區位條件(是否具有明顯的優勢條件);環境因素——根據不同工業的污染特點,盡量減少對城區或居民區的污染。
②考查工業區位選擇
工業生產的主導區位因素角度:為減少生產費用、提高經濟效益,工業布局要盡可能接近原料、燃料產地與消費市場,以節省運輸費用。
環境效益角度:要考慮主導風向、水源、地形的影響,以及與城市的距離。
③考查工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原料、燃料、勞動力數量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技術、勞動力素質的影響逐漸加強;交通運輸在發達國家工業區位中不再是考慮的主要因素;信息通信網絡的通達度越來越重要。
3.交通運輸
(1)知識體系
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科學技術條件→交通點
線:商業→市中心或交通便利的城市外圍環路邊緣
工業→工業集聚或擴散
聚落→分布、形態
(2)考查角度
①考查宏觀選線:交通線的建設主要考慮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自然因素影響線路的選擇(趨利避害、減少工程量,如盡量選擇平原或河谷地形,避開陡坡、斷層、沼澤等不利地形);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自然條件的制約。
②考查微觀選線:方便快捷、少占耕地、減少對居民區的不必要干擾是共同原則;鐵路、高速公路一般要求線路平直,國道以直達運輸為主,而地方性公路則要盡量多地連接一些節點(如居民點、鐵路車站等)。
二、對高頻考點進行微專題建構
對于高頻考點,應以微專題的形式進行精細梳理,這既是“深度學習”的要求,也是應對高考的“法寶”。以“區域特征”為例,可歸納如下圖:
三、重視熱點地區的知識拓展
生態脆弱地區是高考的“常客”,對此要多加關注。近幾年高考考查的“熱點地區”主要有我國西部地區(2017年全國卷Ⅱ9—11題賀蘭山東麓、2016年全國卷Ⅰ10—11題“我國四川西部某山地東坡土壤中磷累積量”,第36題“廣西橫縣茉莉花茶”;2016年全國卷Ⅲ第37題“我國瓜州縣風電建設”)、環渤海地區(2016年全國卷Ⅰ7—9題“渤海灣沿岸某地區貝殼堤”;2015年全國卷Ⅰ7—9題“渤海海冰”,10—11題“黃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世界其他內陸或生態脆弱地區(2017年全國卷Ⅱ6—8題尼羅河泛濫區)。在復習過程中,要經常對熱點地區進行知識拓展、總結,才能適應高考的“深度”考查。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可構建如下思維導圖: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