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歷史總復習知識點:春秋、戰國時期(3)
來源:高考網整理 2020-02-16 09:53:20
考點三、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
出現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百家爭鳴”,奠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一)思想:“百家爭鳴”
1.背景
(1)春秋戰國時期巨大的社會動蕩與變革構成“百家爭鳴”的社會根源。 (2)經濟上,井田制瓦解。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產生。封建經濟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 (3)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壞。 (4)階級關系上,“士”的活躍為“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礎。 (5)思想文化上,從“學在官府”發展為學在民間。私學的興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
諸子各家針對各種社會問題爭相發表見解,互相駁難、互相論辯,又對各國諸侯游說,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張,形成“百家爭鳴”。
2.意義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奠定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3.重要學派及代表人物
(1)儒家
①孔子:春秋時期,儒家創始人。出生魯國,少學禮樂。壯年創辦私學、收徒講學。五十從政,失敗后周游列國。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刪修春秋。
政治學說:以“仁”為核心的倫理道德學說,反對苛政,主張以德治民,認為血緣之愛是仁的起點和原動力;崇尚禮治,“克己復禮(周禮)”;主張恰當協調仁和禮的關系,提出中庸思想,過猶不及。
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成人”、“君子”;教育對象上主張“有教無類”;教育方法上主張因材施教。
認識:“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核心,“以德治民”是其政治思想,是“仁”在政治領域的具體表現。“禮”是“仁”的規范。“有教無類”是“仁”在教育上的身體力行。
地位和影響:孔子整理和修訂的六經是中國傳統政治的理論基礎,也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孔子奠定了中國古代的教育傳統;孔子學說對亞洲甚至世界都產生了影響(日本、朝鮮、啟蒙運動)。
②孟子: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性善論(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仁政和“民貴君輕”論。
③荀子: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性惡論;禮樂教化;“仁義”和“王道”。
(2)道家
①老子:春秋時期,道家創始人物。“道”為萬物之本原;“無為而治”和“小國寡民”;辯證法思想因素。
②莊子: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把世間萬物都看作相對的,放棄一切差別觀念可獲得精神自由。
(3)法家
韓非子: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主張法治、權術、威勢,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
注:列表比較中國古代儒家、道家、法家的治國思想
治國思想 |
儒家 |
道家 |
法家 |
理論上 |
提倡道德、仁政,強調人治、道德感化 |
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 |
實行法治,強調暴力統治 |
實踐上 |
國家穩定,走上正常軌道后,以儒家路線為宜 |
動蕩結束后,應實行道家無為而治,與民休息 |
動蕩年代,國家分裂,法家路線最適用 |
聯系 |
三者之間表現了互相融合趨勢。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線為基礎,以法家路線為輔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構筑了傳統文化中的人道主義精神;道家思想,構成了封建正統思想中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成為歷代進步政治家改革圖強的理論武器。三者的綜合,共同構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
(二)科技
1.指南設備:戰國時期發明“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
2.天文:留下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陽黑子和哈雷彗星記錄,戰國時期天文學家石申用赤道坐標記錄八百多恒星位置。后人據此輯成《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顆恒星的赤道坐標數據。春秋時期采用19年7閏,戰國已確定了一年主要節氣,如立春、春分等。
3.醫學: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
(三)文學
1.《詩經》:春秋末年出現的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西周至春秋三百多首詩歌,分風、雅、頌三部分,經孔子編訂,奠定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
2.屈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采用楚國方言,創作新的詩歌體裁——楚辭。其代表作為長詩《離騷》,具有浪漫主義風格。
(四)藝術
1.繪畫:戰國帛畫《人物龍鳳圖》、《人物馭龍圖》表明中國繪畫藝術從萌芽走向成熟。
青銅鑄造精美,充分展示出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
2.戲曲: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以樂舞戲謔為業的藝人,稱為優伶。
【典型例題】
1、韓非在批評某家學說時說:“舉先王,言仁義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亂”。他批評的是( )
A.法家學說
B.道家學說
C.儒家學說
D.墨家學說
解析:在很多問題上,法家和儒家的觀點是相反的。主要表現在:第一,治國問題上,儒家主張德治、德政;法家強調嚴刑峻法。第二,歷史觀問題上,儒家是典型的厚古薄今,他們心目中最理想的社會是堯舜禹時代(圣人時代);法家是典型的厚今而薄古,他們認為過去不好,現在比過去好,將來比現在好,所以人不能拘泥于古代,受制于老祖宗定的規矩,而必須根據現實的需要進行政策的調整。由此可知題干“舉先王,言仁義者盈廷”說的就是儒家。
答案:C。
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孔子極力倡導仁人君子之道。從理想人格的意義講,孔子所謂的仁人君子不僅應關切個人自我道德品格修養,具備忠信、孝悌、克己、禮讓、好學、知勇、仁恕等諸美德,而且更應懷抱經世濟民的情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論》
問題:材料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德?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孔子的政治抱負。
解析:本題考查孔子的思想。第一小問品德,根據材料一中連詞“而且”可知分為兩部分,前部分的中心句是“關切個人自我道德品格修養”,后半部分的中心句是“應懷抱經世濟民的情懷”。第二小問政治抱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孔子的抱負是改變天下大亂的局面,主張克己復禮,匡正社會秩序。
答案:
品德:注重個人自我修養;具有經世濟民情懷。
抱負:改變春秋時期天下大亂的政治局面,主張“克己復禮”,匡正社會秩序。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