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歷史總復習:后進國家的改革考點歸納
2020-01-01 20:37:22高考網整理
歷史學科在高考中難度可以說是算的一號人物的,不過只要經過合理系統的學習,堅持不懈的研究期中所蘊含的規律,再結合歷史所特有的特點,就可以制定出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20年高考歷史復習方法,簡單實用的復習策略。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01、考綱解讀
考點提示
1、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
2、日本明治維新
復習建議
人類文明在邁向近代化的歷程中,各個不同的國家所走過的道路是不同的,同學們要把英、法、美和俄國、日本走向近代化的道路加以比較,認識人類文明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的特點。
就考查的角度來說,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主要考查其進步性和局限性,理解辯證地評價和分析歷史事件的作用。日本明治維新主要考查其目的、措施、方式和特點及其對日本近代化的影響,從中學習日本近代化的成功經驗。
02、知識清單
近代化道路上的障礙 |
近代化途徑 |
政治 |
經濟 |
|
俄國 |
專制制度 農奴制度 |
沙皇改革 |
進行政治、司法改革維持沙皇專制 |
農奴獲得人身解放,獲取份地;地主土地私有保留;資本主義逐漸發展起來 |
日本 |
幕藩體制 等級制度 |
明治維新 制定憲法 |
廢藩置縣、四民平等、日本帝國憲法 |
土地私有;殖產興業 |
03、考點聚焦
考點一、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
(一)農奴制改革的背景
1.農奴制度阻礙俄國資本主義發展
16世紀初,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統一的俄羅斯國家開始建立,農奴制形成。農奴屬于地主所有,是地主的私產,地主可以出售農奴。農奴無條件給領主服勞役,且負擔很重的賦稅。
19世紀中期俄國開始工業革命,但受到農奴制度的嚴重阻礙。農奴生活貧困,不能自由流動,使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缺乏必要的資金、市場和勞動力。
2.新思潮的涌動
俄國參加對拿破侖的戰爭,青年軍官到西歐國家,對俄國保留農奴制和封建專制不滿。1825年,他們武裝發動了“十二月黨人起義”,試圖推翻沙皇專制統治,廢除農奴制。雖然失敗,但對俄國社會產生重要影響。
19世紀四五十年代,俄國一批先進知識分子改革派,如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公開批評舊制度,要求解放農奴。
3.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慘敗
1853年,俄軍侵入奧斯曼帝國。英、法派兵援助奧斯曼帝國,戰場主要限于克里米亞半島,故稱“克里米亞戰爭”。
1855年,塞瓦斯托波爾要塞陷落。次年,雙方簽訂和約。俄國撤回在黑海的艦隊,拆毀黑海沿岸的防御工事,交出多瑙河沿岸的戰略要地。
克里米亞戰爭充分暴露了俄國的腐朽和落后,使國內矛盾更加尖銳。沙皇尼古拉一世絕望自殺,繼任者亞歷山大二世不得不自上而下開始進行改革。
(二)農奴制改革
1.概況
1861年3月3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史稱“二一九法令”,又稱“解放法令”。
2.內容
自法令公布之日起,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土地歸屬地主所有。農民可以贖買一塊份地,但通常低于農民在改革前所耕種土地的數量,且質量較差。
農民獲得份地時,必須以現金支付贖金的20%~25%,贖金高于當時土地實際價格,其余款項由政府以有息債券代付,農民必須在49年內逐步還本付息。只有當還清本息后,農民才擁有土地的合法權利。
由村社負責農民份地贖金和賦稅的繳納,付清贖金后,農民必須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脫離村社。
(三)政治改革
1.行政制度:參照西方模式,建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機構,由選舉產生,在衛生、教育、經濟領域發揮作用,實際權力掌握在沙皇任命的官僚手里。
2.司法制度:規定所有人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循同一程序進行審判;建立陪審制度和律師制度,實行公開審判。但廣大的農村地區,仍按舊制度審理案件,農民受到不公正待遇。
(四)改革影響
1.改革有利于俄國近代化,農民不再是地主的私有財產,不再受地主支配,促進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為工業提供充足的自由勞動力,且擴大了國內市場。
2.改革后保留大量殘余,農民仍受村社束縛,遭受壓迫。農民支付贖金總數超過地價的幾倍,發覺受騙后舉行暴動。知識分子也對制度不滿。改革沒有成功,革命在所難免。1905年底,莫斯科工人罷工演變成武裝起義,其他很多地方工人罷工以示聲援,遭到沙皇的鎮壓。這次起義嚴重動搖了沙皇專制統治,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次總演習。
【典型例題】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克里米亞(克里木)戰爭的特點,就是一個采用原始生產形式的民族同幾個擁有現代生產的民族進行絕望的搏斗。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1861年俄國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緩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這次改革是按照農奴主利益進行的,因此,農奴制度廢除得很不徹底。改革后,沙皇政權基本原封不動,大部分的土地還是掌握在貴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貴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國引起革命的各種社會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繼續在發展。
——張興儀《淺談一八六一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1)材料一中“幾個擁有現代生產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國家?如何理解這場戰爭對俄國來說是“絕望的搏斗。”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什么說1861年改革“延緩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解析:(1)材料一反映的是克里米亞戰爭,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回答第一小問;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就是一個采用原始生產形式的民族同幾個擁有現代生產的民族進行絕望的搏斗”,結合俄國當時落后制度,可以得出落后的農奴制無法戰勝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
(2)“延緩了革命”可以從俄國農奴制改革推動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緩和社會矛盾的角度回答;“但并不能消除革命”可以從俄國農奴制改革的不徹底性角度回答。
答案:
(1)國家:英國、法國。
理解:落后的農奴制無法戰勝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
(2)延緩:廢除農奴制,促進俄國資本主義發展;一定程序上緩和社會矛盾,鞏固沙皇統治。
不能消除:農奴制改革不徹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專制制度;經濟上保留了大量的農奴制殘余;沒有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