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歷史總復習:明清時期考點歸納整理(2)
2020-01-01 20:25:36高考網整理
考點一、明清時期的政治
(一)明朝廢宰相、設內閣
1.明太祖廢宰相。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裁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
2.內閣的設立。廢相使皇帝負擔加重,明太祖遂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作為殿閣大學士入值文淵閣,開始參與機密決策,內閣形成。后來內閣地位提高,掌握票擬權,首輔權力更大。但內閣并非法定機構而是內侍機構,閣臣的升降和職權大小完全取決于皇帝。
(二)清朝強化君主專制的措施
1.清初:設內閣、置六部,保留議政王大臣會議(限制皇權)。
2.康熙帝:設南書房,翰林院學士當值(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三足鼎立,集權于皇帝)。
3.雍正帝:為了辦理西北軍務,設軍機處。
軍機大臣品級不高,負責上傳下達,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決。這不僅提高行政效率,且將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空前加強。
(三)對君主專制的評價
總體:自秦至清,前期主要積極作用,后期主要消極作用。
1.積極影響:
①經濟上,利于有效組織人力、物力從事大規模經濟活動,為農耕經濟發展創造條件,也為中華文明長期領先世界奠定基礎。
②政治上,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來侵略,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③思想文化上,利于各地區、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推動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的傳播。
④管理上,有相當嚴密和完備的制度、機構和規章,運作得當則有相當高的行政效率。
2.消極影響:
①經濟上,日益束縛生產力發展,妨礙社會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成長,造成中國社會的落后。
②政治上,以強化君主專制為核心,形成了長期的人治傳統,民主政治無從發展;極易滋生腐敗,形成暴政,派生龐大的官僚隊伍和特權階層。
③思想上,專制統治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國民的愚昧落后,嚴重阻礙科技進步。
(四)康熙帝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貢獻
1.平定三藩之亂
“三藩”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他們占有云貴、兩廣、福建等地區,威脅清朝統治和國家統一。康熙親政后下令撤藩。“三藩”起兵叛亂,康熙大膽啟用漢將、綠營,歷時八年,平定叛亂。
2.收復臺灣
康熙帝任用施瑯為將,出兵臺灣。鄭克塽降清。清朝設立臺灣府,隸屬福建省,重新統一于中央政府管轄下。
3.平定噶爾丹叛亂
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勢力壯大,其首領噶爾丹引兵內犯。康熙帝三次親征,先后取得烏蘭布通、昭莫多戰役的勝利,平定叛亂。
4.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傳統
尊崇孔子,開科取士,緩和民族矛盾;與內外蒙古首領于多倫會盟,冊封達賴、班禪、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
5.雅克薩保衛戰和中俄《尼布楚條約》明末清初,沙俄入侵我國黑龍江領域,侵占尼布楚、雅克薩等地。康熙先后組織兩次雅克薩之戰,迫使俄國接受談判。
1689年,中俄訂約。這是兩國經平等協商簽訂的第一個具有近代性質的邊界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中俄東段邊界,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廣大地區均為中國領土。
整體評價:康熙帝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開創了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盛世——康乾盛世;基本上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使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與發展。
【典型例題】
1、君主專制在從秦到清不斷強化的過程中偶有特殊情況,能反映這一情況的是( )
A.戰國時期秦國以王為首,統一后秦王稱皇帝
B.漢武帝以身邊近臣組成中朝執掌決策權,隋代實行內史、門下、尚書三省制
C.唐代決策、審議、執行權分離,宋代中央機構形成全面的權力牽制體系
D.明初廢除宰相,清初“軍國政事”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
解析:君主專制在從秦到清的過程中,總體趨勢是不斷強化的。所謂的偶有特殊情況,指的是在某一個階段,某些因素對君權構成了牽制。A選項反映的是君權強化的過程,不符合題意;B選項提到了中外朝制度和三省制度,這兩種制度都是加強皇權的,不符合題意;C選項三省制和宋朝中央機構形成全面的權力牽制體系仍然是對皇權的強化,不符合題意。D選項,明初廢丞相,這是加強皇權;但是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就對皇權就形成了威脅,這就是題干所說的特殊情況。
答案:D。
2、儒家學說倡導“寬刑慎殺”,強調執法有準、量刑有據。明初朱元璋說,“吾治亂世,刑不得不重”。這表明朱元璋( )
A.力圖為專制集權確定理論基礎
B.試圖以重刑迅速穩定社會
C.放棄了儒家的治國理念
D.執法無準、量刑無據
解析:我國古代專制集權的理論基礎是法家思想,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中“吾治亂世,刑不得不重”說明朱元璋在明初通過重刑以治理“亂世”,故B項正確;中國封建社會一直以儒家思想中的“仁”為治國的根本,故C項錯誤;朱元璋實行重刑,但是“執法無準、量刑無據”在材料中未體現,故D項錯誤。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