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數學集合與常用邏輯用語知識點(2)
來源:高考網整理 2019-10-16 15:04:42
集合的分類
根據所含元素個數不同,可把集合分為如下幾類:
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
2.含有有限個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3.含有無窮個元素的集合叫做無限集
常用數集及其表示方法
1.非負整數集(自然數集):全體非負整數的集合,記作N 。
2.正整數集:非負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記作N*或N+ 。
3.整數集:全體整數的集合,記作Z 。
4.有理數集:全體有理數的集合,記作Q 。
5.實數集:全體實數的集合,記作R。
集合間的基本關系
集合是數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由一個或多個確定的元素所構成的整體叫做集合,若x是集合A的元素,則記作x∈A。
集合與集合的關系有“包含”與“不包含”,“相等”三種:
1.子集概念:
一般地,對于兩個集合A與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個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就說集合B包含A,記作A ?B(或說A包含于B);
也可記為B ?A(B包含A),此時說A是B的子集;A不是B的子集,記作A ?
B,讀作A不包含于B。
2.集合相等:
對于集合A和B,如果集合A中的每一個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反過來,集合B的每一個元素也都是集合A的元素,即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且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我么就說集合A和集合B相等,記作A=B。
3.真子集:
對于集合A與B,如果A?B并且A≠B,則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記作A?B(B?A),讀作A真包含于B(B真包含A)。
集合間基本關系
1.性質1: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A;
(2)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傳遞性:A?B,B?C?A?C;A?B,B?C?A?C
(4)集合相等:A?B,B?A?A=B
(5)含n個元素的集合A的子集有2n個,非空子集有2n-1個,非空真子集有2n-2個。
命題
命題分類
亞里士多德在《工具論》,特別是其中的《范疇篇》中,研究了命題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關系,根據形式的不同對命題的不同類型進行了分類。亞里士多德把命題首先分為簡單的和復合的兩類,但他對 復合命題并沒有深入探討。他進而把簡單命題按質分為肯定的和否定的,按量分為全稱、特稱和不定的命題,例如,"愉快不是善"。他還提到個體命題,這相當于后來所謂的以專名為主項、以普遍概念為 謂項的單稱命題。
亞里士多德著重討論了后人以A、E、I、O為代表的4種命題。他所舉出的例子是:"每個人是白的";"沒有人是白的";"有人是白的";"并非每個人是白的"。關于 模態命題,他討論了必然、不可能、可能和偶然這 4個模態詞。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模態,是指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可能性等。
亞里士多德以后的邏輯學家,如泰奧弗拉斯多、 麥加拉學派和 斯多阿學派的邏輯學家,以及中世紀的邏輯學家等,又對包含有命題聯結詞"或者"、"并且"、"如果,則"等的復合命題進行了不斷的探討,從而豐富了邏輯學關于命題的學說。
傳統邏輯分類
19世紀下半葉歐洲邏輯讀本對命題的分類不盡一致。大體說來,按關系即按命題主謂項之間的關系分,有直言命題、 假言命題(后件主謂項的聯系以前件為條件)和 選言命題(謂項之間對 主項有選擇關系)。從質的角度分,有肯定命題和否定命題。從量的角度分,有全稱命題,包括單稱命題、普遍命題(凡S是P)和 特稱命題。
這些讀本還討論了其他一些關于數量多少的命題,如涉及"多數"、"少數"之類的命題;并認為,"多數 S是P"等值于"少數S不是P","少數 S是P"等值于"多數S不是P"。因此,從"所有S是P"推不出"多數S是P",也推不出"少數S是P"。這些傳統邏輯讀本在討論選言命題時,也往往論及 聯言命題、分離命題(非A并且非B)等。另外,還有一類可解析命題也是常常提到的。在這類命題中,有一種叫區別命題,其形式為"只有S才是P";還有一種叫除外命題,其形式為"除是M的S外每個S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