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教案:《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教案四(5)
2019-09-20 22:50:30網絡資源
史料二 在民主革命的過程當中中國曾經誕生了一系列的民主黨派,這些民主黨派大多代表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利益,在民主革命的不同時期曾經給予過中國共產黨以同情和支持,且他們追求民主獨立自由的政治訴求與中共是一致的。
史料三 蔣介石政府正是因為實行事實上的一黨專政和獨裁統治,使民主黨派紛紛與之決裂,從而在政治上極大地孤立并最終走向了失敗,前車之鑒,殷鑒不遠。
史料四 中共在民主革命時期的政權實踐來看,無論是1931年建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還是抗戰時期的“三三制”民主政權,都是聯合各革命階級的專政。
設問:①我們要建立什么樣的專政?②我們應該怎樣處理與民主黨派的關系?③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形式來讓人民真正實現當家作主的權力?
引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看材料看書,分析討論、思考答案。
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分析:
①我們建立的政權的性質:人民民主專政,實際上是無產階級聯合其它革命階級對少數反動派的專政,這既根本區別于歐美的資產階級專政,也不同于蘇聯的無產階級專政。
②我們采取的政黨制度:通過政治協商會議這種方式,實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這既不同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兩黨或多黨競爭,也不同于蘇聯的一黨制。
③我們采取的政權組織形式: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是與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相一致的國家政權組織形式,它從形式上與西方的代議制一樣也是一種間接民主制度,但比西方的代議制更具人民性和廣泛性。其組織原則也與西方議會制存在根本不同,不是三權分立,而是民主集中,議行合一。
總結升華:引導學生在得出上述結論后更一步形成明確的認識:新中國采取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既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也體現中國共產黨人真心為人民謀福利的高度責任感和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創新精神。
三、探索:構建哪些民主制度?
(一)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1.政治協商制度的建立
1949年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同各民主黨派實行多黨合作的民主協商政治制度,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同新中國一起誕生的。
新中國成立前夕,隨著中國人民革命的全面勝利,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全國政權、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新生活的歷史重任提到了我們黨面前。要建設新中國、新社會,迅有組織、有步驟地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各項建設工作,必須廣泛調動全民族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凝聚起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
設問:建立初期它發揮了哪些作用?(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協為恢復和發展我國國民經濟、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促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形成。這一體制是歷史發展必然性的結果,是符合中國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