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教案:《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教案三(3)
2019-09-20 21:25:00網絡資源
革命背景之三
材料一:因大量勞動力投入一戰,全國播種面積較之1909年下降85%,食品供應緊張,軍隊僅能得到原來供應量的一半。1916年,仍有20萬士兵沒有武器,到1917年3月,俄國約150萬人死于戰爭,四百多萬人傷殘。
材料二:任何一個國家也沒有像俄國那樣嚴重地受到戰爭的磨難和痛苦。……由于許多歷史原因,使得俄國革命比其他國家先爆發。 ──《列寧選集》第26卷
材料三:如果沒有戰爭,俄國也許會過上幾年甚至幾十年 而不發生對資本家的革命。
——列寧
閱讀史料思考:
1、材料二中的“戰爭“指什么?
2、該戰爭對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是什么?
教師小結:一戰使各種矛盾激化,成為十月革命的導火線。以上各種因素使俄國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一環,是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客觀原因。
革命背景之四
材料一:俄國無產階級深受壓迫,又相對集中,有很強的革命性和戰斗力;與農民保持著天然的聯系,容易結成工農聯盟。更為重要的是俄國無產階級有堅強、成熟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有杰出的革命領袖列寧。
閱讀材料,思考:
1、從無產階級革命性、政黨、聯盟及革命理論歸納十月革命爆發的有利條件
革命性:無產階級深受壓迫——革命性強
政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
聯盟:工農聯盟
革命理論:馬克思主義
教師小結:以上是十月革命爆發的主觀條件。
【師】經濟實力的薄弱、階級矛盾尖銳和一戰致使俄國陷入了絕境。在這個絕望的年代,革命成為最直接快速的手段。十月革命的爆發不是偶然性的,它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
教師小結十月革命的背景
1、客觀條件: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
(1)俄國是落后的帝國主義國家;
(2)各種矛盾尖銳;
(3)一戰使各種矛盾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