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教案一
來源:網絡資源 2019-09-19 10:03:29
高一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教案一
課標要求:課程標準對本節的要求是: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教材分析:本節教材由三大部分組成:一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二是: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三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資源綜合利用。
設計思想:本節內容是把教材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放在其前面學習的。自然地理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高中階段自然地理部分學習的總結和提高,同時為認識人類活動的合理性以及正確理解人地關系打下基礎。所以這節課即是一節新課又是一節復習課。關于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我們設計了樓蘭古國的案例,通過生動形象的分析,使同學們明白,地理環境各要素是統一整體,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以至整體環境狀態的變化。關于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教材是通過分析土壤的形成,來說明自然地理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一個緊密聯系的自然綜合體,我們覺得這部分設計概念多,教學難度大,與最后內容聯系不緊密,所以擯棄了這部分內容。采用氣候作用為中心要素,既復習了前面的知識,又與樓蘭古國的案例緊密結合,也能達到讓學生形成整體性觀念的目的。
教學目標:
㈠知識與技能
⒈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概念。
⒉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含義。
⒊利用整體性特征指導人們對資源進行綜合利用。
㈡過程與方法
⒈通過對樓蘭古國的案例分析,使學生認識自然資源利用與環境變化的辨證關系,注重學生對過程性分析和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
⒉通過剖析氣候與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關系,幫助學生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學會從整體的角度綜合分析區域地理的環境特征.
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⒈激發學生探究自然地理環境及組成各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辨證關系科學命題的興趣,通過教與學,把握地理學的綜合性特征,形成學生正確的自然觀與環境觀.
⒉建立客觀世界是普遍聯系的,聯系是有機的,有規律的辨證唯物主義觀.
⒊激發學生"舉一反三"分析地理問題的學習興趣,知道從自然環境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角度,認識區域的自然環境特征,培養學生分析地理問題的科學方法和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教學難點: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含義
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多媒體演示法、合作式學習
課時安排:1課時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