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河流地貌的發育》教案二(2)
來源:網絡資源 2019-09-18 23:34:27
教學重點:
1、河谷的演變過程河流侵蝕地貌的形成;
2、不同類型河流堆積地貌的形成。
教學難點:
1、區分河流侵蝕的三種形式。
2、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洪積扇形成模擬實驗、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內力和外力)
內力作用中的地殼運動和巖漿活動使得地表趨于高低不平,如本章第二節山地的形成
外力作用將會把內力作用塑造的高低不平進行再塑造,本節以生活中最常見的“河流地貌的形成”為例,了解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過度:河流對地貌的塑造,主要包括侵蝕形成的地貌(河谷)和堆積形成的地貌(平原),首先探究河流侵蝕地貌。
一、河流侵蝕地貌
出示地圖:長江(我國第一,世界第三長河)展示上、中、下游河段河谷地貌景觀,
活動:通過比較,描述各河段河谷特點及形狀。
谷壁陡峭,河谷深窄成V型——河道彎曲河谷拓寬成U型——河谷寬展成槽型
過渡:上中下游河谷的形狀,基本可以反映河流侵蝕地貌的發育過程。以下我們逐一探究各河段河谷地貌的形成。
1、V型谷的形成——河谷發育初期
模擬實驗:(瓶水代表已匯聚于初期河谷的擁有豐富重力勢能的河水,傾斜紙盒中的沙堆代表初期河床,注意小紅旗和流水的相互位置)
活動:1)、在河流發育初期,河谷明顯出現向哪些方向的侵蝕作用
。ń榻B概念:下蝕,溯源侵蝕)
2)、根據實驗,V型谷是怎樣形成的?
3)、在溯源侵蝕的作用下,河谷還會出現怎樣的變化
過渡: V型谷形成后,經過下蝕,河流落差變小,下蝕減弱,進入到河流發育的中期,由于地表巖石軟硬等其他原因,河流會發生波狀彎曲,此時河谷又將如何發育呢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