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教案:《短新聞兩篇》教案設計二(3)
來源:網絡資源 2019-08-28 19:55:08
2,語句賞析。(20分鐘)
在上節課中我們了解到一篇好的新聞作品他的語言是很值得我們來細細品讀的。結合上節課的體驗,大家來找一找這篇文章中有沒有什么值得大家玩味的語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要求討論結束每組請兩位同學進行發言,陳述找到的語句及妙處。)
1、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游戲。
2、今天,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
3、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4、解說員快步從這里走開,因為這里沒有什么值得看的。
5、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
6、這里陽光明媚,綠樹成陰,在集中營大門附近,孩子們在追逐游戲。
明確:1句,這運用反語的修辭手法,景相固然美好但與布熱津卡的歷史不相配。這里曾是人間地獄,應該永無天日,但作者進門卻看到這樣的景象,兩種反差引起作者的“可怕”;2句,所有的慘無人道已經被歷史所銘記,所有的新聞都已經是舊聞;3句,將丑陋殘暴與美好的事物放在一起對比,或許是諷刺、或許是控訴;4句,奧斯維新的歷史太過黑暗,人們不愿去回想悲痛的往事;5句,劊子手太過殘暴,他們不可能向上帝禱告求得寬恕、無辜的人無機可逃,也得不到上帝的保佑;6句,突出文章的主題,用歡樂的場面與殘暴的歷史相對比更顯得和平的珍貴,同時呼應開頭。
3,理解標題。(5分鐘)
同樣的,作為一篇新聞報道,這篇通訊的標題也如同《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樣值得我們思考。
[提問]文章幾次提到“在奧斯維新沒有新聞”?作者屢次強調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3次。因為在奧斯維新所有的殘暴都凝固在歷史中,成了舊聞。但作者在這里感覺到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些話表現了作者的寫作原因和心境。
[提問]一個記者為什么要寫一篇沒有新聞的新聞呢?發生在奧斯維辛的慘劇早已離我們遠去,為什么又重新提及?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學生進行討論)
明確:告誡后人勿忘歷史,戰爭的陰霾剛去未遠,人們應當珍惜和平的時光,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而努力。
三,寫作特色。(5分鐘)
在上一篇新聞的學習中我們感受到作者寫作的特點在于對歷史背景的插入式介紹。那么這節課閱讀的《奧斯維新沒有什么新聞》也有自己顯著的寫作特色,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
新聞的寫作主體是記者,但是對于一篇新聞作者的參與程度是不一樣的,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別了、不列顛尼亞》、《奧斯維新沒有什么新聞》這三篇新聞作品中,記者于實踐本身有著怎樣的關系,作者又是怎樣在文章中表現自己的呢?
明確:《人》中記者是處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上,對事件進行客觀記敘;《別》中記者也是一旁觀者的姿態出現,但是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滲透了自己的感情;《奧》中記者成為了事件的主要參與者,文章直接描述自己的所感所聞。這就是這篇通訊的特點,這是一篇純主觀性的報道。
四,總結。(3分鐘)
學習完了這篇通訊之后,相信大家的內心都是沉重的。戰爭帶來的不僅是無數的流血和死亡,更是人性的墮落和喪失。通過對今人在參觀奧斯威辛集中營時震驚和痛苦的詳細描寫,以及對集中營內景象的白描勾畫裸裸地顯現出了納粹分子的慘無人道。歷史不會重演,奧斯威辛不再會有新聞。希望大家在細細揣摩獨特的寫作手法之后,能夠進一步體會一下文章帶給我們的關于人性,道德以及戰爭的思考。
五,布置作業。(2分鐘)
1、完成課后第四題第二小題。
2、預習《包身工》。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