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備考“五不宜”來了解
2019-05-29 17:08:34網絡整理
“考場如戰場”、“決戰高考,改變命運”、“穩做王者看誰與爭鋒”……這些所謂的“勵志”標語讓考生和家長膽戰心驚、緊張兮兮。
不可否認的是,高考是比知識、比能力、比心理、比信心、比體力的一場綜合考試。走到最后的往往不是學習成績最好的,而是適應能力最好的學生。如何備戰中高考,順利走過考前的半個月?專家表示,不妨在營養和心理調適上科學應對,但這并非處心積慮地大動干戈,而是平穩過渡,保持平常心態。
科學備考“五不宜”
“就我國情況來看,中高考的確是人生大事,家長很緊張,最怕孩子不夠營養,又希望孩子能睡得好些,考出好成績。”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趙泳誼副主任醫師對新快報記者表示,考生家長緊張是正常的,但過分緊張的話,走入極端,應盡量避免。
專訪專家:
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趙泳誼副主任醫師
廣東省精神衛生研究所心理科侯彩蘭副主任醫師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李國豪主任藥師
【不宜1】
臨考進補抱佛腳
正解:短期內效果有限,平常就應均衡營養
建議:飲食習慣不宜大變
“營養是長期的,長期合理化、均衡的營養,才能塑造出健康的身體。”趙泳誼指出,很多家長快到考試了才開始講究,半個月、一個月內這也吃、那也補,為求短期內給孩子好的營養。雖然,考生家長的講究科學飲食的做法對長遠來說也是好的,但想短期內收到明顯的效果是不可能的。正確的做法是,平常就培養均衡的飲食品種、數量、不挑食。
臨急改變原本的營養習慣,還有壞處。“改變過大,容易造成身體不適應,腸胃‘受不了’,就可能出現脹氣、消化不良、拉肚子;同時,飲食習慣的改變,給孩子的心理暗示,會加重孩子心理負擔和緊張情緒。”
【不宜2】
家長過多介入
孩子學習和生活
正解:過多介入徒增考生壓力
建議:平常怎樣過考試就怎樣過
有的家長數著孩子考試的日子,想每日都讓孩子吃上最好的,甚至希望孩子改變作息習慣。“盡量以平常的生活方式來過活。”侯彩蘭表示,飲食改變不要太大、作息規律依然如常,也就是不要把考試“太當回事”,孩子的心態也會平和得多,減少焦慮急躁的情緒。
【不宜3】
一日三餐大魚大肉
正解:進食太多肉類油膩不利
建議:少吃肉,可喝魚湯或去皮雞湯
汪女士為了給要升高中的兒子補充營養,每日燉一只雞腿,一日三餐更是雞、鴨、豬、牛、魚,滿滿一桌。兒子嚷著吃不下!眼看就要中考[微博]了,汪女士趕緊跑到醫院咨詢醫生,問如何給孩子開胃。
趙泳誼表示,肉類不易消化、油膩,家長還一日三餐加夜宵都是大魚大肉,腸胃難受之余,睡眠也受累。她還稱,現在的孩子喝牛奶、吃雞蛋、吃肉等,幾乎沒有營養不夠的。既然孩子不缺蛋白質,就沒必要大量補充。而肉湯不是絕對不可,肉湯里有無機鹽、鈉、鉀、維生素等物質,可喝。最推薦的肉湯是魚湯,營養、脂肪含量不高、容易消化,其次是雞湯,但雞皮要剝掉。清燉湯比較老火湯好,老火湯嘌呤太多。若一日已進食足夠的蛋白質,就喝湯不吃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