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高頻考點:區域經濟與經濟重心南移
2019-05-27 11:27:39網絡資源
(1)中國古代經濟區劃的變遷
由于自然環境和社會的原因,我國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表現在整個歷史時期,則是經濟區劃的變化及經濟重心的南移。①商周時期最主要的兩個經濟區是關中地區和黃河中下游地區,尤以關中地區為中心。
②戰國時期各國千方百計地因地制宜,發展生產,形成了各具特色、界限分明的經濟區,主要有關中經濟區、中原經濟區、齊魯經濟區、燕代經濟區及江淮經濟區。
③兩漢的經濟區域大體可分為關中、關東和江淮地區。
④魏晉時期,在恢復東漢末年經濟大衰退過程中,形成了巴蜀地區、江南地區與黃河流域三個經濟區,并以此為基礎形成三國鼎立局面。
⑤唐代是中國封建經濟發展的又一高峰,北方黃河流域和南方長江流域是唐代的兩大基本經濟區。以安史之亂為界,兩大經濟區在國家經濟中的地位發生了逆轉。
⑥兩宋時期是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最后完成時期,此后,南方經濟在壓倒性優勢下繼續發展,我國古代經濟南強北弱的局面成為定局。
⑦明清時期,商品性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了區域性市場的發展,形成了江南區域市場、華南區域市場、華中區域市場和華北區域市場。
(2)經濟重心南移
①方向:自北向南,自西向東。(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轉移,由內地向沿海轉移)
②內容:政治經濟中心轉移,生產技術、生產工具、社會形態的傳播。
④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南方得到重點開發;東晉、南朝時期,大規模開發,南朝末年開始趕上北方;隋唐時期,迅速開發;五代十國時期,進一步發展;南宋至元,南方經濟發展突出,超過北方;明清時期,鞏固和發展。
(3)古代經濟重心轉移的原因
(1)背景原因: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在封建國家處于分裂或割據狀態下所呈現的程度比統一時期還明顯和突出。如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和五代十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都比較明顯。
(2)政治原因:北方持久、頻繁的戰亂使社會經濟一次次遭到破壞,南方相對穩定的政局,民族融合,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政治前提。
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有加強作用,建立在南方的政權,政府推動實行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政策,如孫吳、劉宋和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的割據政權,都比較注意發展農業生產。
(3)技術原因:北民南遷,南方勞動力的增加是南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北方農民的大批南遷是經濟重心南移中的主要特征,他們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如:灌溉工具和灌溉技術,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最高水平。
(4)發展潛力原因:南方開發較晚,社會生產遠比北方落后,在經濟重心南移時,無論從人力或其他各個方面,可開發性較強,這就為經濟重心南移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