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頻考點:區域可持續發展
2019-05-24 12:58:34網絡資源
考試會考哪些地方:
這本書知識點的版塊性很強,分為生態問題、資源開發、經濟發展、區域協調發展四大版塊。
生態問題:荒漠化和雨林開發。荒漠化里的重點是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因為荒漠化主要就是三種(沙漠化、紅漠化、石漠化),所以這三種生態問題的自然原因也就是氣候、地形因素要搞清楚,解決了這個之后剩下的人文原因及解決措施其實也就大同小異了;雨林最重要的就是雨林的脆弱性的原因。
資源開發:煤炭資源,重點就是解決單一煤炭資源型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境的解決措施,以德國魯爾區為代表的傳統資源開發區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諸如開發新的產業鏈之類;河流的開發,主要是河流開發的自然條件(氣候、地形因素)、開發要注意的事項(主要是源頭地區的生態保護)、綜合開發的措施(農、林、魚、游、航、電齊發展等等)。
經濟發展:農業發展,重要的是農業發展的區位條件(溫、水、熱、地形、土壤等等)不同地形區的農業布局和農業發展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在地形中如果有多種地形,那一定要注意不同地區的農業發展方向基本是不同的),農業發展的機械化和專業化(區域化)發展趨勢;工業化,重要的是工業發展區位(經濟、政治、資源等等),以及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和解決措施。
區域協調發展:西氣東送,重點有兩個,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原因:要從資源輸出地和輸入地兩個角度去分析(一方資源豐富,一方資源匱乏等)),資源調配的影響:從輸出地、輸入地、途徑地三個方向去分析(解決經濟發展問題,打破資源瓶頸等);產業轉移,也是原因和影響分析,原因就是轉出地的推力和轉入地的拉力,影響只要從轉入轉出地兩個角度分析。
以上就是這一本書的主要且常考的知識點,由上可以看出其實這本書的新內容不多,就只有區域發展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措施是新的,要背的也就這些內容,其他的各種區位條件是前面都學過了的。所以只要前面掌握的好,這一本書學習起來就沒有什么難度。
考試都是怎么出題的:
這本書的考試特點是一般不直接考書上的內容,例如考荒漠化的話一般不會考沙漠化,而是考察紅漠化;考河流開發的話也會換成另一個氣候區;考察農業發展就是在各種地區種植不同農作物等等。所以學習的時候要會舉一反三,書上講的東西都是一個模板,考試是把這個模板套用到不同的地方,其實不管再怎么換,也只是改變了區位條件,形式變了,但是內容不會變。
怎么才能讓把這本書學好:
這本書因為包括了前面兩本書的內容,所以基本上高三開始復習地理的時候就是在為這本書打基礎了。學習這本書不是僅僅把書上的八個例子搞懂就好,而是要學會分析區域發展的方法,學會對區域發展問題及解決措施的表達也就是書上常用的那幾個說法,然后結合不同的區域的區位條件,自己去分析。而且對一些常見的發展問題要有自己的看法,例如今年高考中地理36題第四小問,就是要寫對大力發展水產業的看法,書上并沒有講這個問題,但是這個可以算作是一個常識了。另外學好這本書要做到三圖合一,世界氣候分布圖(理想大陸氣候模型)、除南極大陸的其他大陸的主要地形圖、世界經緯網圖。三圖合一就沒有分析不出來的地理區位了。
答題常見的分析方向和常用的幾句話:
(1)荒漠化:原因:自然原因 氣候上:降水少,氣候干旱(沙漠化)、降水多,流水侵蝕嚴重(紅漠化和石漠化)地形上(紅漠化和石漠化):山地地區,地形坡度大,水流速度快,加劇侵蝕 坡度大,土壤難以堆積,不利于植被根系額生長;人文原因 因為各種原因的不合理伐木。 解決措施:一般是從人文方面入手,材料中如果說的是工業原因那就是要合理伐木,伐木與植樹結合,農業原因就是退耕還林,發展林果業,生活燃料問題(伐木主要用作燒柴)那就是大力發展經濟,解決生活問題。
(2)熱帶雨林:這是相對較簡單的一個版塊,考試常考的一般就是對在雨林地區發展伐木業、雨林農業等的看法,如果贊同就從發展的經濟效益入手,不贊同就說雨林的好處,涵養水源、調節全球氣候等等及雨林的脆弱性入手。
(3)資源開發:開發條件:總的來說就是資源豐富易開發。具體到煤炭等上就是儲量豐富、埋藏淺已開采、煤質優良,而河流就是氣候上說明降水豐富河流流量大,地形上說明地形崎嶇,河流落差大。 綜合開發:總的來說就是延長產業鏈。對煤炭而言就是煤電鋁(煤炭發電煉鋁)、煤鐵鋼(優質焦煤煉鐵)等,還可借鑒德國魯爾區的發展方式,河流就是利用優質的河流沉積土和便利的灌溉條件發展農業、利用廣大的水域發展漁業、利用重要的交通位置和強大的航運能力發展航運、利用豐富的水量和大的河流落差發展水電。
(5)經濟發展:區位條件 農業: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熱量充足(影響農作物的熟制) 工業:地理區位優勢(例如:沿海地區,和外界交流便利)、當地招商引資的政策優勢、資源豐富的資源優勢、規模效益的吸引力、多高科技人才的技術優勢等。
(6)區域協調發展:原因上都是兩角度分析。資源的跨區域調配:資源輸出地因為各種原因資源豐富,供應本地需求后還有大量閑置資源,資源輸入地這種資源較少,而且日益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障礙。 產業轉移:轉出地競爭激烈、市場飽和、勞動力(各生產要素)價格高,轉入地市場廣闊、勞動力(個生產要素)價格低。 影響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輸出地可以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大量的基礎建設增加就業,輸入地打破資源瓶頸,促進經濟發展,促進能源利用結構優化升級。產業轉移:轉出地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創造條件,轉入地:加快工業化進程、增加就業、改善當地居民生活狀況,但是同時帶來的污染轉移特會造成環境的嚴重破壞。
考試的時候要格外注意的:
多數考生在文綜考試答地理主觀題,寫答題點的時候常常就會只寫幾個字的結論,例上圖第37題第一問回答氣候干旱的原因時,就只寫降水少三個字作為一個答題點,雖然不能說錯誤,但是絕對是不完整的,不可能拿到滿分,完整的答案應該是,位于東南信風的背風坡,所以才會降水少。諸如此類的還有土壤肥沃,一定要先說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區,土壤為多年耕作而成的水稻土或者是東北黑土區,所以土壤肥沃等。所以主觀題答題一定要是原因加結論。
另外,做地理試卷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看圖,因為地理的命題規則基本是一帶三,一個圖下面帶三個左右的問題,不管是選擇題還是主觀題都是如此,所以看圖是學地理的第一要素。考試中的圖往往就是幾條經緯線或者等高線。其中最基礎也是最常考的就是給幾條經緯線定位,只要把位置定好了,其他一系列的內容就很容易推出來了。而看等高線就要把一個地區的所以地形特征都要在腦海中反映出來。除此之外,等高線還要看疏密以判斷坡度,看山地找迎背風坡。在平時的學習中要不停的看圖看圖再看圖。要用一年的時間來看圖,全球各地的經緯網要能有個大概的印象,一些有名的湖、島的輪廓圖也要能一眼認出,這是學好地理的第一步。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