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作文題目練習范文:為救助者解除后顧之憂
2019-05-21 17:17:14高考網整理
我們既要贊美道德,更要信奉法治。制度性保障并不排斥道德弘揚,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長
坐高鐵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廣播,有乘客突發病情,請求列車上的醫務工作者前往提供幫助。媒體也經常報道,某某醫生在列車上及時仗義出手,救病人于水火。可最近的一則新聞,令不少醫生心生疑慮。
3月17日,D3563次列車上有乘客突發疾病,女醫生陳瑞及時伸出援手,可在積極施救后,列車工作人員向其索要醫師證,甚至還要其親手寫下情況說明,“簽字畫押”。列車工作人員的做法,讓陳醫生感到后怕,如果病人病情后來惡化、產生糾紛,那是不是意味著她要承擔責任?
這一事件經媒體傳播后,引發網上熱烈討論。陳醫生的擔憂也演變成醫生的群體顧慮,甚至有人疑惑,類似見義勇為的做法,會不會被追究“非法行醫”。好在南寧客運段官微很快致歉,承認工作人員處置不當,表示將進一步規范應急處置流程;廣西衛健委也及時發聲,力挺陳醫生做法是發揚人道主義和救死扶傷精神,符合執業醫師法等相關法規,值得表揚和肯定。
這些官方表態,等于是給醫生的行為按下道義上的確認鍵,可不得不看到的是,道德層面的推崇和認可,對于化解現實顧慮,有時候還不夠。正如現實中人人都知道見義勇為值得推崇,可如今看見路邊摔倒的老人,有人未必敢輕易出手相扶。原因無他,擔心無法自證清白、好人未必有好報。所以,一個社會道德水位的高低,和能給倡導的行為提供怎樣的制度性保護息息相關。
列車工作人員之所以又是索要醫師證,又是要求仗義出手的醫生寫情況說明,現實的原因很可能是為了防范可能出現的風險。但一味怪罪于具體工作人員,也有些違背情理。如果對于高鐵急救可能出現的糾紛沒有明確的制度預判,那風險就會落在具體工作人員乃至醫生身上。可見,沒有制度性保障,那就可能出現病人處于危急狀態而無人敢施救的局面。
要化解這樣的困境,在道德上倡導醫生的仗義行為之外,重要的是明確風險承擔機制。之前有航空公司就遇到這樣的案例,有乘客在飛機上突發疾病,機組工作人員也緊急召喚醫生參與救治,但最終病人沒能挽救回來,其后家屬起訴航空公司索賠數十萬。雖然法院裁定航空公司救治程序沒問題,但這一事件說明,飛機或者列車上的緊急救助確實有發生糾紛的可能。那么遇到不同情形,怎么劃定醫生和工作人員的免責界線就很關鍵。唯有制度上先行明確,才能保證各方沒有后顧之憂,盡可能減少執行層面的“處置不當”。
我們既要贊美道德,更要信奉法治。制度性保障并不排斥道德弘揚,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長。希望相關部門能盡快明確相應緊急救治制度,進而推動救治過程更規范,讓醫生看到,仗義出手非但不會有難以預料的風險,還能得到善意的保護和肯定。這才是真正對醫生和乘客負責,才能讓高鐵出行變得更安全。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