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高頻考點: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
2019-05-20 10:36:59網絡資源
(一)代詞。
1.
①太后盛氣而揖之。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存之。(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之:你)
2.指示代詞,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前一個“之”,這樣。后一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
③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④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助詞
1.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①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③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
④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三)動詞,到……去。
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①幾寒乎?欲食乎?
②技蓋至此乎?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
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飲得無衰乎。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
③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①于是乎書。
(二)用作介詞,相當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后矣。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④吾嘗疑乎是。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也】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②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
③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
7.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
【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②大王來何操?
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①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三)作語助詞,相當于“啊”。
①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
(四)何:通“呵”,喝問。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
②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③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④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②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
③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