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知識點:南北對峙與民族融合
來源:網絡資源 2019-05-17 14:55:08
南北對峙與民族融合
知道:
南朝與北朝:
A、“五胡”:匈奴、鮮卑、氐、羯、羌
B、南北朝政權的更替:
北朝政權的更替:原活動于大興安嶺一帶的游牧狩獵民族鮮卑族拓跋部向西南遷移,建立政權,國號魏,稱“北魏”,后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至439年,統一北方。持續近百年后,又分裂為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
南朝政權的更替:南方東晉于420年被宋取代,其后,齊、梁、陳三朝相繼更替。
C、南方經濟的發展情況:
先進農業經濟區:南朝時期,南方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逐漸形成江浙、湘贛、巴蜀等農業經濟區。
農業技術進步:水利的廣泛興修、犁耕的推廣改進和北方作物的引入等
手工行業發達:絲織、冶鑄、造船、造紙、漆器、制瓷、制鹽等
商業:長江中下游出現不少商業繁榮大城市,海外貿易也有所發展
民族融合推動經濟發展:活動于南方山區一些少數民族陸續出居平原,與漢族人民交往接觸,互相融合,共同為南方經濟開發做出貢獻
南北經濟不平衡:南朝統治者昏庸荒怠,使南北對峙平衡格局向北傾斜,最終北方政權統一全國。
理解:
孝文帝改革:
原因:孝文帝時期,北方民族融合被推向新的高潮。出生漢族的馮太后深知要立國中原,必須變更鮮卑舊俗,于是仿照漢制,推行政治、經濟制度改革。
內容和作用:
在地方基層實行“三長制”,以加強中央集權,完善地方行政。
頒布官吏俸祿制和懲治貪贓的規定,以遏制貪污腐化。
推行“均田制”,將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給農民耕種,以利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實行漢化:將都城南遷至洛陽;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說鮮卑語和穿胡服,通用漢語、漢服;改鮮卑族復音姓氏為漢族單一姓氏;仿效漢族體制改定官制和律令;以身作則,極力促進胡漢通婚;尊崇孔子,實行禮制,提倡以孝治國。
作用:對加快民族融合進程,推動北方少數民族社會、經濟、文化的進步,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