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經濟貿易大學三語培養,打造國際化復合型經管精英
2019-05-16 20:59:02網絡資源文章作者:高考網整理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新生陳丹妮沒想到,大學伊始就會如此緊張,“晚上回宿舍就10點半了,給媽媽打電話都沒時間”。這個入選學校國際組織人才基地班的女孩兒,在本專業要學的26學分外,還要修習基地班的16學分,難怪時間緊張。國際組織人才基地班是自“三語”實驗班成功推出后的又一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在教育部近日公布的低就業率本科專業名單中,國際經濟貿易專業赫然在列。然而,本周,記者在外經貿類高校排頭兵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了解到,在這所就業狀況全國名列前茅的大學里,該專業和其他專業一樣,就業形勢保持著良好記錄。在該校就業學生中,每年約有25%在四大國有銀行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就業,被稱為“4+4”的高質量就業。據該校就業指導中心調查,畢業生工作滿意度持續保持在90%以上,表明學生對就業質量的高度認可。
培養理念新:雙語種 + 國際經貿
在別的學校探索將英語加專業作為教學特色時,對外經貿大學已經駛入雙語加專業的快車道,提升了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
在網上,有人將對外經貿大學列入全國最難考的10所高校之一。今年,該校本科錄取分數已達北京市文科第4名、理科第5名,在其他省市也基本高于一本線70分以上。
優質生源為優質培養奠定了基礎。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務處處長蔣先玲看來,復合型、國際化的培養特色,是畢業生走俏就業市場的重要原因。
開門而不是關門辦學,這所經貿類先鋒大學對國內外形勢有著敏銳的觸覺,并適時改進課程。“入世”后,隨著國際經濟交往日益增多,除了傳統的英語國家,非洲、南美等國家也加強了和我國的經貿往來,精通多語種而不止是英語的高端經貿人才為經貿領域所急需。學校決定,在突出學校的傳統名牌經貿專業優勢的同時,給學生另外提供英語和小語種兩件利器。
為此,從2006年起,學校就著手進行國際化、復合型經貿人才的創新與實踐;2007年、2008年,國際經濟與貿易和西班牙語專業獲國家二類特色專業和北京市特色專業立項;2009年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推出“三語”項目,即在學習本專業的基礎上,選拔英語優秀的學生再選修一個小語種(首批推出法語、西班牙和日語),以培養出能用中文、英語和法語(或西語、日語)從事國際經貿的復合型人才。該模式獲2012年北京高校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在此基礎上,金融加英語加小語種、物流管理加英語加小語種、法律加金融實驗班等眾多項目隨即推出。
2013年,中俄聯合培養實驗班啟動,外經貿大學再次適時抓住了中俄密切交往的契機。項目依托“中國-俄羅斯經濟類大學聯盟”平臺,強化國際化特色,依托學校優勢,圍繞經貿、金融、保險、管理等專業背景加三語(中文、英文、俄語)能力,培養專業扎實、語言過硬、具有較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際視野、實踐能力出色的高端復合型經貿人才。
同年,國際組織人才基地班在全校選拔新生。這個被譽為“高大上”的實驗班瞄準國際組織,培養有開放心態、對國家和民族有高度認同感、勇于創新、勇于擔當的高素質人才;旨在培養具有深厚人文底蘊、寬厚的國際商務、法律、管理及法語理論基礎和專業技能、強烈的創新意識、寬廣的國際視野人才,這些融知識、能力、素質全面協調發展的有理想、有抱負的創新型國際化人才,要能夠跨文化交流和從事國際經濟事務并參與和贏得國際競爭。通過層層篩選,全校2000多名新生中,40人入選。這些學生要學習國際經濟貿易、法律和法語等課程模塊。
因此,外經貿大學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呈現“金字塔形”,即在大眾化教育基礎上,通過這些實驗班的建設,培養出一批批經貿精英人才。
國際化路徑新:國際游學 + 本土留學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國際經濟貿易專業遍地開花,全國數百所高校開設了這個專業。對外經貿大學如何讓學生脫穎而出?該校的做法是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強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首先是鼓勵學生走出去。從事國際經濟貿易首先要熟悉國外情況。學校鼓勵學生走出國門去交流。學校積極和國外展開合作,每年都有很多交換生項目,學生可以出國1學期或1學年開展交流。只要自己有意愿,家庭經濟條件又允許,一般學生都有機會。在這里,平均三分之一的學生有出國交流經歷。
其次是中外聯合培養,讓學生修得國內外雙學位。以國際商學院中法蘭斯項目等為首,學校在國際合作方面取得實效。隨后推出ACCA精算(保險)“2+3”項目,學生在中國和英國分別學習2年和3年,英方認可學生在對外經貿大學學習期間所修學分,學生5年后可獲得中英兩國雙文憑。
再次是實施請進來戰略。學校2012年開始設立為期1個月的國際暑期學校課程,聘請國外高水平大學教授進校開課,學生通過開課系統自行選擇,費用由學校承擔。2014年7月,開設了100門國際課程。全英文授課,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還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到異域文化,不出國門就達到了國際游學的效果。
最后是充分利用留學生資源。外經貿大學每年本科招生2000多人,學歷留學生人數位居全國第3名,在京僅次于清華大學。學校充分利用這一優勢,設立了校園“國際文化節”。中外學生一起參與,感受留學生國家的風土人情、經貿形勢等,很多國家大使也會前來助興。針對小語種學習難度大的特點,實驗班教學中,學校聘請外國留學生充當助教,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學習模式新:自由選課、多元化 + 分階段培養
在這里,學生的一個必練功夫是搶課——手慢了,熱門課程的名額就搶光了。這對授課老師同樣是個鞭策。
在這學期選修了蔣先玲處長貨幣銀行學課程的182名學生里,既有經貿學院、金融學院、保險學院的,也有很多俄語、法語專業等外院及其他學院的。早在2003年,該校就在全國首家向全校學生開放了課程選課系統。這種自由選課源自國外高校的學分制管理模式。靈活的機制,給學生提供了更大的學習空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在專業之外汲取更多知識,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得以實現。
國際化、復合型精英人才的培養,采取了“主輔修”的多元培養模式。如在“三語”實驗班實行“主修+輔修”的1+1培養模式。學生主修專業是經濟類,如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稅收等專業,以保證專業素質;同時從西班牙語、日語、法語中任選一種語言學習,增強語言競爭力。2009級有46名學生前往相應語言國家學習,46人修滿小語種學分,并取得文學學士雙學位。
“三語”實驗班實行“5+1+2”的分階段學習模式,將8學期分成3階段。前5學期在國內,第6學期去語言對象國學習小語種,提高語言應用能力,第7、8學期在國內,學生根據前期不足再集中學習。輔修專業的畢業論文原則上用小語種完成。國內外高校的聯合熏陶,讓學生視野更開闊,外語應用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專業知識也得到完善。
在畢業生突破千萬、號稱史上最難就業季的2013年,在女生超過70%的對外經貿大學,高質量升學與就業引人關注:本科國內外讀研與就業學生各占50%,其中留學占28%,國內讀研占21%,在國內讀研中,80%在本校深造,10%在清華、北大,10%在其他高校。全校超過60%學生在京就業,其中僅建設銀行等6家大型銀行就吸納了425名該校畢業生,另有數百名畢業生加入中糧集團、中化集團等大型國企及匯豐銀行、花旗銀行等知名外企。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