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包S牌專業”就業并非都亮“黃燈”
2019-05-15 20:46:53網絡資源文章作者:高考網整理
黃牌專業就業呈現冷熱不均
2012年,市教委發出“對部分本科專業實施預警的意見”,社會工作、廣告學、公共事業管理、材料化學等18個高校本科專業,因在本市高校中重復設置多,且畢業生簽約率和就業率低等因素,被列入當年預警專業名單。2013年,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環境工程、工商管理、藝術設計等15個專業上榜。
其中,信息與計算機科學連續兩年因就業率較低被亮“黃牌”。然而,前不久舉行的復旦大學校園綜合招聘會上,計算機專業應屆碩士聶忠星信心滿滿,他說:“班級內就業形勢很好。整個專業學碩和專碩共100人左右,很多都已經拿到了招聘意向書,甚至有同學拒絕了業內‘大牛’華為。”他還透露,目前班上同學的“薪情”普遍在每年20萬元以上。據了解,在同濟大學相關專業,每年華為、中興等企業前來招聘的原則是有多少要多少,常常供不應求。不過,在其他一些高校,情況并不樂觀。此前在松江舉行的聯合招聘會上,來自本市東部一所大學計算機專業學生小沈說,他和同學已經專門跨校跑了多場招聘會,投了不少簡歷,但回應者寥寥。
學校口碑、企業認可度是主因
同樣預警專業就業,因何幾家歡樂幾家愁?專家分析,原因有二。
上海大學招生畢業辦公室主任葉紅告訴記者,預警中的一些專業,過去吸引了不少高校一擁而上辦學,但辦學成果如何,各高校冷熱自知。如藝術設計專業,絕大部分高校都有開辦,各高校辦學條件各不相同,育人口碑不同,求職時的競爭力也有高低。
另一個原因,要從“社會工作專業”案例說起。在同濟大學,這一本市連續兩年上榜的“黃牌專業”就業情況一般;然而在上海政法學院,這一專業去年就業率達到92%。校招生畢業辦公室主任張軍認為,社會對這個專業的了解度、接納度如何,行業企業對學校培養的認可度如何,都是可能造成“弱勢”的原因之一。對癥下藥,才能更好地助推專業發展和畢業生就業。“社會工作”專業的就業,原本更多面向社區服務、政府基層崗位等,然而這一專業修讀的社會管理、心理學、法律基礎等科目,與不少物業管理企業的需求非常匹配,這些企業吸納了不少這一專業畢業生。轉換思路拓展就業渠道,越來越多企業慕名而來。
上海萬科物業人力資源經理張雪媚今年再次來到上海政法學院招人。她說,去年招收的一位學生,不僅在相關學科成績好,還在養老機構進行了一段時間的社會實踐,招聘到崗后,與社區老人溝通得非常好,工作的方式方法也很有效,她說“我們希望招收更多這樣的學生”。
預警指標應更豐富,考慮時間差
據了解,本市明確要求,設置“預警專業”的高校,須加快研究預警專業的社會需求和人才培養模式,評價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分析專業教學和質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等;對于確屬培養數量超過社會需求的專業,應明確限制或減少招生規模。
同濟大學學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徐迅認為,這是本市從宏觀上完善高校專業結構設置的關鍵一步,有助于科學合理布局專業,也敦促高校提升教學質量,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培養學科專業人才。
然而,是否提出預警的決定因素僅僅是就業率,顯然不夠。專家認為,對“預警專業”的評估,其指標可以不局限于就業率,可更豐富全面,如企業和畢業生對專業培養的滿意度,專業課程與行業需求的對口度,可預測的市場供需比,國家產業發展趨勢與專業發展的相互影響等。同時,高校培養人才一般需要4—6年,這個“時間差”因素,同樣需要考慮在內。
目前,本市已有相關研究項目,聚焦高等教育體系的剖面,將就業預警分解到文科、理科,以及不同特點高校等多個“預警點”進行調查和分析,力求形成更為科學全面的專業評估體系,助推教學水平的提升和畢業生順利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