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考熱門怎成就業冷門 破解“冷熱怪圈”
2019-05-15 19:47:21網絡資源文章作者:高考網整理
近日,黑龍江省本科三表錄取工作順利結束,記者從教育廳了解到,今年考生的報考熱點依舊集中在財經、政法、生物工程、國際貿易和英語等一些專業。但與報考熱門專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報告中指出中國高校9大“高失業風險型專業”,分別是動畫、法學、生物技術、生物科學與工程、數學與應用數學、體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生物技術、生物工程、國際貿易等就業冷門,卻一直是考生和家長眼中的報考“熱門”。
熱門因何遇冷?怎樣加強引導并緩解這一現象?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部分專業陷入“冷熱怪圈” 招生時熱門就業時遇冷
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并不出乎她的意料,因為從2010年開始,這9個專業的就業情況就不樂觀。
現實情況也的確如此,鄭杰是黑龍江省某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的應屆畢業生,他告訴記者,四年前報考大學志愿時,大家都說學經濟比較好,于是就選擇了當時比較熱的工商管理專業,可在找工作時情況并不樂觀。“雖然很多招工單位都要這個專業的學生,可學這個專業的人實在太多了,競爭激烈,早知道就應該報考一個冷門一些的專業。”他很懊惱地對記者說。
其實很多找工作的大學畢業生都有和鄭杰一樣的煩惱。當初報考大學選擇專業的時候,盲目地報考“熱門”專業,而找工作的時候,卻發現昔日的“熱門”變成了“冷門”。記者從多家人才市場和招聘網站了解到,財經、政法、金融、計算機、生物工程、國際貿易、英語和法學等多年來考生報考的“熱門”專業,目前已開始出現供大于求的現象。
正因為前些年過于“熱門”,就業時就必然“爆冷”。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關立峰分析認為,時下哪個專業“熱門”,哪個專業就業形勢較好,就必然吸引考生及其家長的注意。生源是院校辦學的“命根子”,高校為了擴大生源,必然會一哄而上開辦熱門專業,其結果必然是“熱門”專業,“冷門”就業。
對于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省內某大學動畫專業的教授很無奈地對記者說:“主要是調研太少了,每個學校都希望自己的專業齊全,而多數高校在開設新專業前,沒有進行前期的人才市場調查。以我任教的動畫專業為例,1999年,全國只有兩所高校開設了動畫專業,而到了2008年,全國共1230多所本專科院校開設這個專業。可是基本沒有學校會去調查,動畫行業到底需要多少人才?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省內某高校教育學院教師認為,很多高校在開設專業時倉促上熱門專業,造成新設專業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水平不高,畢業生水準比較差,所以無論多熱門的專業,就業一定會遇冷。
“冷”“熱”無恒溫 理性選擇專業勿“跟風”
多年從事輔助高考學生報考志愿的哈爾濱師大附中教師郭建民告訴記者,自從高考結束以來,他就不斷的被問及一個問題:哪些專業比較熱門?“所謂的哪些專業比較熱門,實際上就是在問哪些專業就業形勢好,可是報考熱門的專業不代表四年后就是就業熱門的專業。”
其實報考和就業專業的“冷”與“熱”并不絕對,郭建民老師對記者說:“現在大學專業的‘冷’與‘熱’,和國家的政策和經濟形勢關系很大。比如經濟類的專業,這幾年很熱,但如果一旦調整經濟政策,或者是遇到經濟形勢不好的情況,一些經貿類的用工單位自然會減少招工數量,就業形勢就會改變。因此,現在看來很好很熱門的專業,一旦國家調整政策,可能就會變成就業不好的專業。因此,學生、家長在報志愿時,不能僅僅看是不是‘熱門’,一味地跟風。還要考慮到很多因素,尤其是考生的興趣和這個專業的發展路徑,理性的選擇自己的專業。”
省教育廳就業指導中心相關負責人則認為,雖然現在很多熱門專業在就業時遇冷,但并不意味著這些專業不能報考了,每一個專業的存在都意味著社會的需求,因此考生和家長除了選擇專業,還要考慮到學校的實力和特色,比如某一工程類的高校忽然開辦了一個“熱門”文科類的專業,即便這個專業就業好,也未必會給學生帶來好的就業機會。
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員認為,家長和考生在選擇專業和學校的時候,還要擺正心態。“這幾年高職專科畢業生的就業率不斷攀升,甚至有供不應求的趨勢,現在很多‘藍領’不僅受到尊重,而且工資待遇也不輸給‘白領’。就一個社會來說,需要的是更多的普通勞動者,公務員和企業高管畢竟是少數,所以高校、考生和家長應該調整心態。”
引入第三方 理性評估預警
“既然知道某些專業不好就業,為什么教育行政部門不能發布預警或進行干預,削減被亮紅牌專業的招生呢?”記者在進行調查采訪時,聽到很多考生和家長提出這樣的疑問。
一位多年從事大學畢業生就業研究的專家對記者說:“在國外,有的專業可能是學校的優勢專業,但因為市場需求量小,就可能會減少招生名額,甚至暫時停辦這個專業,而在國內,這是很罕見的。國內很多高校在開設熱門專業和進行招生時,并沒有考慮到投入與產出,所以培養出來的學生也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求,傳統的專業沒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新設專業沒有根據市場需要教學和招生。”
不過也有專家反對這種“設置專業市場說了算,教育行政部門靠邊站”的觀點。他們認為,有的專業雖然在就業上并不好,但其存在有很大的意義。比如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就業情況不好,但這個專業對于科學和社會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意義,實際上很多就業不好的專業,恰恰也是產生稀缺拔尖人才的專業,高校不能完全的市場化。
相關人士認為,人才市場與教育市場需要一個整合過程,并不能市場或是行政部門一方說了算,需要一個第三方的評估機構。有個專門機構做這樣的評估、統計、預警是有必要的。比如通過統計、評估,對某個專業亮紅牌、黃牌,這對高校是個促進,促進學校修正此專業的培養方向,而對于就業形勢不好的學校及專業,可通過市場和行政手段相結合的方式,縮減其招生規模,這或許是一個可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