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復習方法: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2019-04-28 19:34:18網絡資源
一、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1.列寧逝世
蘇聯的締造者是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他因病于1924年1月21日逝世。列寧逝世后,斯大林成為蘇聯的主要領導人。(幻燈展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斯大林)斯大林意為“鋼鐵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魯吉亞一個鞋匠家庭。20歲的時候,就成了一名職業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見到列寧,從此成為列寧的支持者。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就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進行的。
2.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1925年12月開始)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包括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兩大方面,步驟是“先工業化,后集體化”。請同學們看書,回答這樣兩個問題:①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起步于何時?②工業化建設的主要方針是什么?(答略)1925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十四大”,標志著蘇聯有計劃、大規模地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時期的開始。工業化建設的主要方針是:把蘇聯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由輸入機器和設備的國家變成生產機器和設備的國家。
蘇聯工業化建設的重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請同學們思考:蘇聯在工業化建設中為什么要優先發展重工業?這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有哪些不同?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在工業化建設中,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方針的原因是:①蘇聯處在資本主義包圍之中,帝國主義發動反蘇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為了在蘇聯建成社會主義,為了避免落后挨打,斯大林認為必須完成國民經濟的現代化改造,必須建立起獨立完整的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即把蘇聯建設成一個不僅能生產一般消費品,而且能生產各種機器和設備的國家。②俄國經濟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因此必須高速發展國民經濟。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與資本主義國家不同:①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是從輕工業部門開始的。②蘇聯的工業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證高積累多投資;而資本主義國家的建設資金是靠殖民掠奪、向外國借債等手段籌集。產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①社會制度不同。②蘇聯的工業化在人類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事業,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是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第一次試驗。③起步的經濟基礎不同: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十分艱難困苦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外部受到帝國主義包圍和威脅,而國內原有的經濟文化和技術基礎十分落后,資金十分短缺。
在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中,實施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即采取了制訂“五年計劃”的做法。從1928年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每一個五年計劃有具體明確的任務。最初的重點是改造經濟結構,完成社會變革的任務,更多的是制訂經濟發展的各項指標,以及實現這些指標的各項措施。(幻燈展示《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請同學們讀圖,結合教材回答問題: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概括)到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建成了6000多家大企業,建立起飛機、汽車、拖拉機、化學、重型和輕型機器制造業等部門。工業布局有了很大變化。先后建立起馬格尼托戈爾斯克鋼鐵廠、庫茲涅茨克鋼鐵廠等三個主要鋼鐵廠;建立了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和哈爾科夫拖拉機廠、第聶伯水電站等大型項目;擴建了高爾基和莫斯科兩個汽車制造廠;等等。蘇聯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基本上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國家工業化。1937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基礎很差、困難重重的條件下,蘇聯僅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就取得了這樣的成就,是任何資本主義國家從未有過的。所以,制訂五年計劃的做法,也被后來的社會主義國家所沿用。
在蘇聯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同時,1927年12月,聯共(布)“十五大”又確立了農業集體化的方針。蘇聯為什么要實現農業集體化?它取得了哪些成就?
3.蘇聯的農業集體化(1927年12月)
(答略)以落后的個體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農業,不能適應工業的迅速發展。因此1929年在蘇聯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農業集體化的基本形式是組織享有土地使用權和主要生產資料公有的集體農莊。到1933年,聯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個體小農經濟納入社會主義大農業的軌道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農業集體化運動使農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絕大多數農民走上了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農業機械化的程度也有所提高。蘇聯的國防力量和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城市居民的糧食供應和工業原材料的供應得到了一定保障,人民生活普遍改善。集體農業還為工業發展提供了相當數量的資金和勞動力,為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創造了條件。農業集體化是工業化的繼續,是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蘇聯的農業集體化中存在不少問題。(用幻燈展示一則材料)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蘇聯的辦法把農民挖得很苦。他們采取所謂義務交售制等項辦法,把農民生產的東西拿走太多,給的代價又極低。他們這樣來積累資金,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損害。你要母雞多生蛋,又不給它米吃,又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世界上哪有這樣的道理?”結合這則材料,請同學們思考:在蘇聯的農業集體化過程中,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要點: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破壞了生產力的發展)這種現象的存在,對整個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還帶來了哪些嚴重問題?
4.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嚴重問題
(讓學生分析得出結論)第一,片面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最終又制約了重工業的發展,到30年代末40年代初,蘇聯工業生產增長速度明顯下降。第二,忽視輕工業的發展造成消費品的供不應求,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在相當長時間內忽視對農業的投資和農業的發展,致使整個國民經濟無法達到有計劃按比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