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復習方法:歷史期末常考考點
2019-04-19 10:31:04網絡資源
(一)赫魯曉夫改革:
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蘇聯進入和平建設時期,斯大林體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農業全盤集體化的消極影響一直持續到戰后,農業單位面積產量沒有提高,僅為歐洲其他國家平均產量的1/3,這制約了工業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魯曉夫出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
2、內容:(1)農業方面:允許集體農莊莊員擁有一定數量的自留地和飼養一定數量的牲畜;開墾荒地,擴大谷物生產;開展大規模種植玉米運動;將拖拉機等農機賣給集體農莊等。(2)工業方面:將部分企業管理權下放到加盟共和國;給予企業調整部分工資等權力;嘗試推行“物質利益原則”,通過一定程度上承認企業和個人的物質利益,調動生產積極性。
3、結果與影響:(1)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964年隨著赫魯曉夫的下臺,改革失敗。
4、失敗原因:(1)根本原因:改革在理論上沒有突破,只是在維持原有經濟體制基礎上進行局部改革,蘇共提出的“建成共產主義”的目標嚴重脫離了蘇聯的實際。(2)改革缺乏全面一貫的戰略方針和思路,帶有很大的盲目性;(3)赫魯曉夫本人個人作風急躁,反復無常,造成混亂。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勃列日涅夫上臺后,試圖糾正赫魯曉夫時期的混亂,繼續進行經濟改革。
2、主要內容: (1)工業方面:推行新經濟體制,注意運用價值規律,擴大了企業的經營自主權; (2)農業領域:采取了擴大農場和農莊的自主權、降低農產品收購計劃指標、提高農產品價格、放松對個人副業的限制等。
3、結果:(1)到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改革趨于停滯;(2)20世紀70年代下半期,經濟的發展速度放緩;到80年代初,經濟全面滑坡。
4、失敗原因:(1)根本原因:改革沒有突破原有經濟體制框框,只是對原有體制的小修小補;(2)勃列日涅夫后期,指導思想趨于保守;(3)美蘇軍備競賽的加劇,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
(三)戈爾巴喬夫改革:
1、背景:(1)1982年在蘇聯社會陷入危機邊緣的時刻,戈爾巴喬夫出任蘇共中央總書記;(2)他認為,蘇聯必須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方針”,著手進行改革。
2、主要內容:(1)經濟領域:開始階段,改革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對經濟體制進行了根本性變革,承認企業是獨立的商品生產者,要求國家主要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打破單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許個體經濟存在;其“加速發展戰略” 的重點放在重工業上;國家名義上取消了指令性指標,而代之以各種嚴格的間接控制,企業自主權無法真正實現。(2)政治領域:后期,把改革的重點轉向政治體制改革。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思想,以取代科學社會主義。
3、結果:(1)經濟改革陷入困境,經濟繼續滑坡;(2)政治改革致使國內局勢嚴重失控,1991年蘇聯解體。
4、失敗原因:(1)經濟改革的宏觀決策缺乏具體可行的配套措施;(2)政治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思想。
補充:
1、對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評價
從背景上看,都是因為斯大林體制;從內容上說,都有農業、工業,不過前者以農業為主,后者以工業為主;從結果上看,都未能突破斯大林體制。
2、蘇聯解體的原因
第一,歷史原因。蘇聯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誤。第二,內部原因。糾正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誤,背離了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宗旨。戈爾巴喬夫推行的路線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亂并導致蘇聯的最終解體,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導思想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的方向。第三,外部原因。“和平演變”戰略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項長期的戰略,是任何社會主義國家不能掉以輕心的。西方國家實施“和平演變”戰略所憑借的,歸根結底是其經濟上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