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重要知識歸納總結
2019-04-14 13:12:57本站原創
高考政治重要知識歸納總結
我國政府受人民的監督
1.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或者是意義)
必要性:政府依法行政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體現對人民負責的原則。
重要性: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眾的權利和自由②有利于加強廉政建設,增強政府權威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權利的缺失和濫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有利于帶動全社會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2.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措施:(怎樣做到依法行政?)
(1)政府依法行政的具體要求是: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權責統一。
(2)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以嚴格規范行政執法行為。
(3)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促進嚴格執法、公正執法和文明執法,不斷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
(4)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努力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
3.政府權力的行使包括決策、執行、監督等環節。政府必須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建設,以提高決策水平。
4.如何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
(1)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是建立健全制約和監督機制。這個機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具體來說,A發揮人民民主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就要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市人民能夠有效地監督政府權力的運行。
B加強法制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就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
(2)建立全面的行政監督體系,它包括①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②中國共產黨的監督③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④社會與公民的監督⑤司法機關的監督;⑥行政系統內部的監督等;
高考政治知識要點
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我國憲法規定:“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2.人民代表大會的性質和職權?
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權力機關,包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依法行使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和監督權。
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性質、地位
(1)性質: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2)職權:最高立法權、最高決定權、最高任免權、最高監督權。
(3)地位:在我國的國家機構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國家機關由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4)常設機關: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
4.人大代表的權利和義務:
(1)權利:審議權、表決權、提案權和質詢權
(2)義務:應該更好地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憲法和法律的各項職權,參加行使國家權力。
人大代表在自己參加的生產、工作和社會活動中,協助憲法和法律的實施,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聽取和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努力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并接受人民監督。
5.區別“一府兩院”與人民代表大會
(1)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權力機關,“一府兩院”是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其中政府是行政機關,法院是審判機關,檢察院是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 (2)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6.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政體)及它的含義。
(1)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由人民選舉代表組成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統一管理國家社會事物的政治制度。
高考政治知識
文化傳承與創新
1. 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2.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3. 文化多樣性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4. 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5. 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現實中,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6. 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7. 傳媒真正開始面向大眾傳遞信息,是以印刷媒體的推廣為標志的。
8. 大眾傳媒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9. 傳統習俗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10. 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傳統建筑,成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11. 文學藝術,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
12. 繼承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兩個方面。
13. 教育是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的功能,要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事文化創造。
14.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徑。
15. 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
16. 文化多樣性,是世界基本特征,也是世界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
17. 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
18. 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
19. 在實踐基礎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融合,既是人類文敏發展的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