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41題答題模板 歷史41題答題套路總結
2019-04-12 14:51:30網絡資源文章作者:高考網整理
高考歷史41題答題模板 歷史41題答題套路總結
高考文綜考試題型眾多,多積累些答題模板會對高考分數有一定的提高!下文有途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高考歷史大題的答題模板,供參考!
歷史41題高考答題模板
(一) 從原因廣度上分析: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內因或主觀原因,一般是指與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階級、階層、團體、個人的主觀意識密切相關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觀原因則指與前者有緊密關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觀意識影響的那一方面原因。這和原因分析法的優點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需要指出的是,內外因屬于社會、國家等人的意識很難起決定作用的大范圍歷史概念時,那么它們是專指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這就區別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
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前者是屬于自我意識方面的原因,即人為的原因;后者是獨立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的原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屬于自我意識方面的原因,即人為的原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獨立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的原因。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于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于動態分析。
如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廣度分析:
內因:
①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統一的市場等。
②政治:美利堅民族形成、資產階級、種植園主階級形成等。
③文化:統一的文化、民族意識覺醒等。
外因:
①英國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
②啟蒙思想的影響等。
(二)從原因深度分析: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是指影響歷史發展的諸多因素中,帶有歷史發展必然性,在歷史進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
我們可以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社會基本矛盾運動、階級本質、歷史發展的主要原因等角度去探討歷史發展的根本原因。
所謂根本原因,是指促使歷史事物產生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性因素,是歷史事物能夠產生的土壤,在歷史事物產生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缺少了這種因素,與之相應的歷史事物便不會產生。
主要原因:是指對歷史事物的產生起主導性、決定作用的因素。有了這種因素,歷史事物才會以當時的特征出現。如果缺少了這種因素,歷史事物則不會以當時的特征出現,甚至不會產生。
直接原因:是指導致事件發生的近期的誘導性因素。“直接”的含義是指不經過中間事物和中介環節,要注意分析出時間關系或邏輯關系上最為接近的因素。
事件發生的導火線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歷史事物產生過程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是一種偶然性因素。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
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4、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如尼德蘭革命爆發的原因:
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舊制度矛盾。
②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矛盾。
③尼德蘭人民與西班牙統治者的民族矛盾。
④加爾文教與天主教矛盾等等。
5、目的、動機:目的是想要達到的地點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結果。
它常常用“為了……”的介詞結構表示。實質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語氣上表現得較為直接,較為主觀些,并且一般都屬于直接原因。
目的、動機:→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動機:解決當前面臨的種種危機或問題
⑵主要目的:實現某一方面目標,求得穩定和發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鞏固統治,維護統治階級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動機屬于主觀方面的原因,是事件發動者的主觀意愿。
如王安石變法:直接動機是解決面臨的社會危機;主要目的是增加財政收,緩和階級矛盾,實現富國強兵等;根本目的是鞏固封建統治。
高考歷史大題效果、結果、后果、意義等答題模板
1、效果、結果、后果
效果:是指由某種力量、做法或因素產生的結果(多指好的)。
結果:是在一定階段,事物發展所達到的最后狀態。
后果:是指最后的結果(多用在壞的方面)。
從詞性上看,效果是褒義詞,后果是貶義詞。在歷史問答題目中,使用效果的不多。最常用的是結果,有時用后果。
例如,簡述德國十一月革命的經過和結果。在這一道題中就不能用后果。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英、法、美推行綏靖政策的表現如何?后果怎樣?在這一題中用“后果”好。
一般情況下,結果可以代替后果。
2、作用、影響、意義
作用:就是對事物產生的影響、效果或效用。
影響:是指對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
意義:指的是價值和作用。
作用和影響基本相同。但是,應該注意的是在歷史問答題中,一說作用和影響都應該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考慮:作用包括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影響從性質看,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從范圍看,有對內(如國內)影響,有對外(如國際)影響;從時間看,有直接影響和長遠影響;如此等等...
意義和作用、影響相比較,它的范圍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講,性質、特點、作用、影響、后果、評價、經驗、教訓等都屬于“意義”的范疇。所以,如果題目問某件事的意義怎樣,上面提到的這幾點都應該加以考慮。
3、經驗、教訓、啟示:
經驗:一般指正面的成功的方面;
教訓:一般指反面的失敗的方面;
啟示:則二者兼而有之。
高考歷史答題套路總結
1、敘述型。敘述型是從歷史的角度歸納和綜合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過程(原因、經過、結果)或歷史人物主要的活動。設問往往要求考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或者是直接從材料中提煉論點回答。
題目中一般含有“簡述”、“敘述”、“概述”、“試述”等提示語,回答時要緊緊圍繞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動,把散見于教材中的內容根據要求進行整理,注重考查對教材知識的再認再現和歸納總結。
2、綜合型。綜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融合在一起進行綜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學科知識之間的系統聯系,又注重考查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從解答方法上看,多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題,是敘述、論證、分析、比較等的綜合體。這種題型的突出特點是內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說明型。說明型非選擇題是對事物的本質或者對事物(事件)進行分析說明。設問中往往包含有“試分析、試說明、表明、體現了、反映出”等詞語。
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并作出正確闡釋的能力和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4、比較型。比較型是將有某種關聯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現象、人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單項比較與綜合比較、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求同比較與求異比較、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四大類。
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