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中的七大史觀 你不知道的高中歷史
2019-04-29 07:04:48網絡資源文章作者:高考網整理
高中歷史中的七大史觀 你不知道的高中歷史
史觀是指我們對于歷史時間的觀點與看法,這個在學習歷史時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小編總結的在高中歷史學習中會遇到的“七大史觀”,及解析,希望可以給各位同學的復習提供幫助。
高中歷史“七大史觀”—全球史觀
1.基本概念:全球史觀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又稱為整體史觀。它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和統一性方面考查歷史,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是從分散向整體發展轉變的過程。縱向的歷史進程和橫向的國家民族關系,文化、經濟、軍事諸因素,環境和氣候,等等,都互有影響。
2.主要線索:
①人類歷史發展過程是從分散向整體發展轉變的過程。這一轉變開始于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新航路的開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標志著其基本完成,當今經濟全球化趨勢迅猛發展則是整體世界發展的深入階段。
②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兩條主線,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從分散發展走向整體發展的決定因素。簡單地講,整體史觀就是要把握人類社會橫向發展的歷史進程,在這一進程中重視交往、強調交往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推動人類社會從分散走向整體發展的決定因素。
高中歷史的“七大史觀”—文明史觀
1.基本內涵:文明史觀,通常被稱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歷史的一種理論模式。文明史觀認為,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從本質上說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人類文明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交替促進、共同發展。
2.主要線索:
①從橫向看,人類文明史的內涵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從范圍上可以分為古希臘與古羅馬文明、中華古代文明、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從縱向看,人類文明經歷了漁獵采集時代、農業文明時代(包括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工業文明時代(包括手工工場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
高中歷史的“七大史觀”—近代化史觀
現代化也稱近代化。它是指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遷的過程(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變遷過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從人治到法治、從專制到民主等;經濟上的工業化,即從傳統農業到現代工業、從自然經濟到商品經濟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理性化;社會生活的現代化。現代化是一場全方位的社會變革,其核心是經濟的工業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現代化模式是指各國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或發展類型,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按照不同標準,可劃分為不同的類型。
高中歷史的“七大史觀”—社會史觀
社會史觀主要指從社會的角度觀察歷史。著重研究歷史的結構和進程,注重分析研究廣義的社會問題包括政治問題、經濟問題、文化問題等所有問題。
它的主要內容:社會問題的核心是社會保障或社會福利及其相關問題。社會問題具有廣泛性、綜合性和階段性等特點。其研究領域主要包括社會變遷史、社會日常生活史、社會習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進化和人口流動史、社會保障史、社會政策史、人與環境關系史等。
高中歷史的“七大史觀”—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 主義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葉創立。《德意志意識形態》是它形成的主要標志。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征是:認為歷史的主體是現實的人,他 們的性質和活動受制于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物 質生活的生產方式 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的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盛會發展的基本矛盾, 在階級社會中表現為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在歷史學習時,當我們分析歷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最大影響時,基本上使用的都是這一方法。
高中歷史的“七大史觀”—革命史觀
1.基本含義:所謂革命史觀,就是從現實革命斗爭的需要出發,從革命者的立場與視野來研究和品評以往革命斗爭史中的事件與人物的一種歷史觀。
2.主要線索:革命史范式作為中國近代史學界從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占絕對主導地位的理論范式。其理論基礎源于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根據這一學說,在階級社會里,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該社會發展階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階級矛盾、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發展,便能把握住歷史發展中最本質的內涵,揭示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性。
高中歷史的“七大史觀”—生態史觀
歷史流變中人與自然、社會系統與自然系統之間的關系,是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總結人類處理與自然關系的歷史經驗與教訓,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協調發展是生態史研究的主旨。生態史觀是生態學和歷史學“雜交”的產物,20世紀60——70年代以來發展很快。生態史觀認為,史學研究應從關注歷史上的人轉換為關注歷史上的人與自然及其二者的關系。生產力是溝通人與自然關系的橋梁。生產力是人類利用、改造和保護自然的能力。生態史觀認為,評估歷史流變中人類的活動,應兼顧人類和自然(包括各物種乃至整個地球)、近期與遠期、局部和整體的利益。維護社會系統與自然系統的動態平衡,是能思維有意識的人類不可推御的責任。
生態惡化、環境污染已是人類面臨的一大問題,而且是一個難題,急待解決。人們更加關注現實生活中和歷史上的生態環境問題。我國已將生態文明作為“小康社會”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而要建設生態文明,就必須總結和借鑒人類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經驗,總結和吸取破壞生態環境的教訓。生態史學已成為歷史學中的“顯學”,它的發展及其所取得的成果,為生態史試題的命制創造了良好的學術條件。歷史課程具有公民教育的功能,引導青年一代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和增強其生態環保意識,是歷史學科的責任。
就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曾做出如下論斷。恩格斯說:“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們比其它一切生物強,能夠正確認識一利用自然規律。”“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馬克思說:“我們這個世界面臨兩大變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幾千年的文明史是人類不斷的認識、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歷史,也是人與自然資源的矛盾不斷加深的歷史。在傳統農業社會,存在著人口與土地等資源的矛盾。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口數量的增加,人口與礦產等資源的矛盾又進一步突顯出來。人口膨脹與自然資源短缺的矛盾,已經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要樹立人類資源危機意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從長時段看,氣候變化影響人的活動,而人的生產與生活也影響了氣候和環境。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人類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受自然條件和自然規律的制約。人能夠認識自然界的規律,并以這種認識為指導改造自然界來滿足人類的需要,人類的認識、活動對自然界產生直接與間接、積極與消極的多方面的影響,人們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時應更注意保護自然,以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只有合理地解決了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矛盾才能更好地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
人與自然的關系處于普遍的聯系之中,因此,我們對自然進行開發利用不僅要看到改造自然的有利后果,也要看到可能(產生)的不利后果;不僅要看到短期后果,也應看到長期后果;不僅要看到局部后果,也應看到整體或更大范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