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高中歷史材料專題解析
2019-04-29 07:22:57網絡資源文章作者:高考網整理
精選高中歷史材料專題解析
學習歷史,是為了讓人吸取教訓,發人深思,給人啟迪。然而高中歷史不再是背背書那么簡單,關鍵還是要對專題就行大量的練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精選高中歷史材料專題解析,具體內容如下。
精選高中歷史材料專題解析
材料1 李鴻璋奏折:“竊自同治元年(1862年)臣軍到滬以來,隨時購買外洋槍炮,設局鑄開花炮彈,以資攻剿,甚為得力。機器制造一事,為今日御侮之資,自強之本。……料數十年后,中國富農大賈必仿造洋機器制作以求利益者,官法無從為之區處。”
引自《中國近代史》
材料2 近日財用極絀,人所共知。……現在廠漕課稅正供之外,添出厘金、捐輸上款。百萬羅掘,仍不足用。捐輸所得無幾,流弊甚大;而內地厘金,又為半稅所絀。如銅鐵、羽呢、洋布等類,皆關民生日用,洋船轉運迅捷,輸納又僅半稅,于是奸民包攬冒編,大宗貨物皆免厘金,因稅則載在和約,無可議加,以至彼此輕重懸殊,商民交困,從爵淵魚之喻,何堪設想!丁日昌擬設廠造耕織機器,曾國藩與臣疊奏開煤鐵各礦,試辦招商輪船,皆為內地開拓生計起見,蓋既不能禁洋貨之不來,又不能禁華民之不用。英國呢布運至中國,每歲售銀三千余萬,又銅鐵鉛錫售銀數百萬,于中國女紅臣作之利,妨奪不少。曷若亦設機器自為制造,船鐵路自為轉運。但命名貨物精華與彼相埒,彼物來自重洋,勢不能與內地自產者比較,我利日興,則彼利自薄,不獨有利厘餉也。……臣迫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議開煤鐵,飭津、滬機器局委員購洋器、雇洋匠,以資倡導,因為鑄造軍器要需,亦欲漸開風氣以利民用也。……若南省濱江近海等能設法開辦,船械制造所用煤鐵,無庸向外洋購運,榷其余利,并可養船、練兵,此軍國之大利也。
李鴻璋《籌議海防折》(1874年)
請回答:
(1)材料1、2體現出李鴻章的相同之處是什么?不同之處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
(2)概括材料2并指出李鴻章創辦民用企業主要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慮(不能摘抄原文),你如何評價?
精選高中歷史材料專題【解題分析】
此題旨在考查閱讀、理解能力和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可以根據材料中出現的時間(1862年、1874年)和人物(李鴻章、丁日昌、曾國藩)和“仿造洋機器”、“試辦招商輪船”等可以判斷出是有關洋務運動的史事,那么應該聯系教科書中的洋務運動的敘述,包括洋務運動的時間、人物、內容、評價等。第一問從材料1、2中體現出李鴻章奏折中的相同之處,可以看出他無論是創辦軍事工業還是民用工業都要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西方機器、創辦近代化的企業。材料1講的是創辦軍事工業,材料2則奏請發展民用工業以輔佐軍事工業,原因是軍事工業發展面臨資金困難等。第二問李鴻章創辦民用企業基于哪些方面考慮,從材料2中可以概括出來。至于“你如何評價?”其實也可以聯系教科書中對洋務運動的評價,注意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一分為二”的觀點加以評述。
精選高中歷史材料專題解析
材料1 (南宋)趙汝適《諸番志》流求國條謂:“泉有海島曰澎湖,隸晉江縣。”……公元171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那里建造了房屋兩百間,派水軍長期駐守。……公元1290年前,元政府在澎湖設立巡檢司,“以周歲辦鹽課中統錢鈔一十錠二十五兩,另無科差。”
陳碧笙《臺灣地方史》
材料2 (166年)四月二十六日,(鄭)成功命使者以書告曰:“……然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據,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珍瑤(珍寶)不急之物,悉聽而歸。執事(荷蘭殖民軍統帥)不聽,可揭紅旗請戰,余亦立馬經觀,毋游而不決也。生殆之權,在余掌握中,見機而作,不俟終日,唯執事圖之。”
連橫《臺灣通史》卷1《開辟紀》
材料3 臺灣人民聽說清政府割讓臺灣給日本的消息后,悲痛欲絕,寫了聲討賣國賊李鴻璋的檄文,貼于彰化縣署前:“痛哉!吾臺民,從此不得為大清國之民也!……有賦臣焉,大學士李鴻章也,刑(兵)部尚書孫毓汶也,吏部侍朗徐用儀也。……將關系七省門戶之臺灣,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不二之臺灣,列祖列宗深仁厚澤不使一夫失所之臺灣,全輸之倭奴!……我臺民父母妻子,田廬墳墓,生理家產,身家性命,非喪于倭奴之手,實喪于賊臣李鴻璋、孫毓汶、徐用儀之手也。”
《中日戰爭》第6冊
材料4 德黑蘭會議前,美、英、中三國政府首腦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于11月2日至26日在開羅舉行會議,簽署了《開羅宣言》。德黑蘭會議期間,蘇聯政府對《宣言》也表示同意!堕_羅宣言》于12月1日德黑蘭會議結束時公布于世,莊嚴宣告,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滿州、臺灣、彭湖列島等,歸還中國。
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
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大陸與臺灣的什么關系?
(2)分析材料2和材料3,指出反映了什么共同的現象?
(3)材料4反映了什么實質問題?
(4)綜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精選高中歷史材料專題【解題分析】
此題旨在考查學生閱讀、理解、分析、提煉等多種能力,就臺灣這一熱點問題設問,引導學生注目歷史,折射現實,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設問一要求從材料1答出大陸與臺灣有什么關系,從“……隸晉江縣”、“元政府在澎湖設立巡檢司”說明臺灣在歷史上隸屬大陸,元政府在臺灣正式建立行政機構,進行有效管轄。設問二就材料2、3概括出反映的共同現象,則是考查學生的分析、對比、概括能力。材料2鄭成功正告荷蘭殖民者“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要求荷蘭殖民者撤出臺灣,否則兵戎相見。材料3臺灣人民得到割臺灣于倭奴的消息痛不欲生,反映了無論是愛國將領還是臺灣人民都把臺灣看成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反對外敵侵占臺灣。設問三就材料 4反映出什么實質問題,材料4反映二戰期間世界主要大國發表《開羅宣言》,莊嚴宣告日本竊取于中國的領土“滿洲、臺灣、澎湖”等地歸還中國,說明國際社會公認中國對臺灣擁有無可爭議的主權。設問四要求綜合上述四則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結論?也就是從四則材料中隱含的對臺灣問題的認識,即從主權、臺灣與大陸關系、國際認同等角度作結論。
以上《精選高中歷史材料專題解析》由有途網小編整理,更多關于高中歷史內容請關注有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