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拔尖計劃:“散養”學霸稱科學家
2019-05-05 08:47:35網絡資源文章作者:高考網整理
復旦大學挑選“拔尖”學生的方式很有個性——不依據學習成績好壞、也不依據某種超高難度的定向測試,完全由學生自愿報名成為“拔尖”學生。
“拔尖”學生特指那些被列入教育部“拔尖計劃”的“最優秀學生”。這些人被寄予厚望——投身基礎科學研究,努力使其成長為相關基礎學科領域的領軍人物,并逐步躋身國際一流科學家隊伍。
從2010年開始,每一年,像復旦大學這樣的高校,會在數千名入學新生中挑選80人成為“拔尖計劃”的受益學生。針對這批“拔尖生”,教育部按照生均每年10萬元的支持力度予以培養扶持。肩負這一使命的包括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等19所國內高校,共5500名學生入選,涵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科學、計算機學科5個領域。在已經畢業的首批500名畢業生中,95%的學生進入國內外名校繼續深造。
每一所學校都被賦予了充分的自主權。“拔尖生”如何選拔培養、經費如何使用等均由學校自行決定。
拒絕行政思維,“散養”復旦學霸
“所有進入復旦大學的學生都是好學生。我們‘拔尖計劃’的平臺,不能做成一個封閉的班級,應該是偏散養型的。”復旦大學教務處處長徐雷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復旦大學在“拔尖計劃”實行伊始,就決定要“散養”這些學霸,“單靠老師教,是教不出創新人才的”。
在復旦,每一名新生都被賦予充分的自主選擇權。撇開高考分數不談,“復旦新生”就是“拔尖計劃”的報名入場券,每個人都可以申請加入該計劃,也可以在未來選擇退出該計劃。前提是,你得在一群完全不認識的院士、“千人計劃”專家、知名教授面前,說服他們“我可以”。
實際上,“復旦拔尖計劃”的受益者遠不止教育部給定的80人名額。因為采取開放進出的“散養模式”,“實際受益者或許得再加個零”。
化學系09級本科生達佩玫正攻讀博士學位,她大二時加入“拔尖計劃”。她說,“拔尖計劃”學生共會面臨兩次考核,其中入選一年后會進行第一次“中考”,學生可選擇繼續或退出,“人員總是在不斷地變動”。
“拔尖生”平時都會和自己班里的同學一起上課,唯一不同的是,他們在課外,需要進入實驗室課題組或者教授帶隊的“討論班”參與科研。
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陸一曾對16所“拔尖計劃”試點高校進行調研。她告訴記者,把“拔尖生”聚集在一起、設立“拔尖班”班級進行集中培養的方法,在試點高校中“占絕對多數”。
“很慶幸,復旦沒有用這種行政思維來培養未來的科學家。”在復旦的“拔尖計劃”中,甚至找不到任何一項量化規定。沒有規定一名院士一定要帶多少個“拔尖生”,沒有規定老師帶“拔尖生”能獲得多少物質獎勵,也沒有規定一名“拔尖生”究竟要發表多少篇論文才算對得起國家的培養。
“我們從沒說過‘拔尖生’一定要發多少論文。發了論文就給獎勵或者給提前畢業,不發論文就踢出拔尖計劃,沒有這樣的特殊待遇。”徐雷很不愿意拿論文數量來談“效果”,“這是長期的事,不設定短期目標。”
激發更多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對復旦大學而言,培養像達佩玫一樣,大二就進實驗室并獨立發表論文的學生,其實并非學校育人的“唯一目的”。激發更多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才是校方更樂于看到的。
數學系為此付出的,遠超“拔尖計劃”的要求。這個只有約90個在編教師的院系,如今每學期開設了30個課外討論班,討論內容涵蓋了數學系的所有研究方向,約三分之一的數學系學生都參與其中。但實際上,數學系的“拔尖計劃”名額只有20人。
“討論班”原本只是一種針對“拔尖生”而設的“課外營養計劃”,在學生課余時間進行,不算學生學分,只給老師很少的課時補貼。每個學期一個討論班大約會聚集十來次,由老師設定或者學生提出一個命題,全班同學一起思考解答。
因為“拔尖計劃”的開放性,“討論班”越開越多,很多不在“拔尖計劃”名單之上的學生也加入進來,并擴展到了現在的規模。
令數學系副教授姚一雋欣喜的是,“拔尖計劃”在數學系實施以來,數學系“影子搭檔”對學生的吸引力正在逐漸降低——20年前,進入數學系學習的學生,為的是將來能轉計算機系;近10年,學數學的學生目標是“轉金融”。
真正愿意在數學領域深耕下去的學生,在最近3~4年間逐漸變多。“每年畢業170人左右,其中三分之一出國深造,三分之一留國內讀研,繼續讀書的學生中,選擇讀博的人數明顯增加。”姚一雋覺得,“討論班”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不刻意“拔苗”,讓“未來的科學家”自己冒尖
2010年,剛剛回國不久的化學系教授鄭耿鋒收了一個“小徒弟”——大二學生達佩玫,這個小女孩通過“拔尖計劃”進入他的實驗室。最開始,她只是跟著鄭耿鋒門下的研究生一起做做實驗、打打雜。
沒幾個月,達佩玫找到鄭耿鋒,說要開拓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大致是通過太陽能轉化來分解水進而產生氫氣能源。這個研究方向,包括鄭耿峰本人在內的實驗室所有成員過去都從未接觸過。
“我覺得方向不錯,大家可以一起試試。”鄭耿峰告訴記者,這個過去從沒接觸過的研究方向,現在已經成為實驗室里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這種“領袖能力”,在陸一眼中,是當前各所高校“拔尖計劃”中較為欠缺的一部分。她把這種能力叫做“自我報告的可遷移能力”,“他們(拔尖生)書面寫作能力很強,但團隊管理組織能力不是很強。學校的培養,側重學科性的技能傳授多一些,但對團體領袖型人物的培養方面不足。”
陸一認為,應該更多地讓這些“未來科學家”自己冒尖,而不是刻意去“拔苗”。復旦“拔尖生”的主動選擇、主動領導能力即是在這種“冒尖”過程中培養出來的。
“拔尖生”之一的物理系09級本科生林漢軒,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一年后決定回母校攻讀博士學位。他說,伯克利物理系的本科生每周只有兩個半天的課程,但有3~4個半天在實驗室度過,“雖然比我們的普通本科生多出很多時間做實驗,但卻做不了科研”。相比之下,他更喜歡自己牽頭做科研的感覺。
實際上,他在大二加入復旦“拔尖計劃”之初,就找到了挑頭做研究的感覺。“一個實驗現象我沒弄明白,就回頭重做,重新設計實驗步驟,找同學合作,再到處向同行或者外行匯報研究結果。”
2013年畢業的首批復旦“拔尖生”中的大多數都選擇在國內外知名學府繼續深造,這一比例遠高于“拔尖計劃”實施前相關學科畢業生求學深造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