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的發展策略
2019-05-05 09:07:14網絡資源文章作者:高考網整理
《孫子·勢篇》中說:“善戰者,求之于勢。”什么是“勢”?“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這就是說,要取得勝利,應當造就居高臨下、高屋建瓴之態勢。地方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產物,他們大多是分布在省會之外的地市級中心城市的本科院校。由于發展中院校擁有的教育資源的有限性和非優質性,使
得這類院校尚處在力求生存與學習發展的歷史階段。為了實現學校的發展目標,需要有“求勢策略”。或者說,求之于勢,是地方院校的發展之道。
平原造峰,求生態定位發展之勢
我國高等教育在近些年的發展中,已基本形成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結構體系,就一個省、市、自治區的高等教育結構來看,一般具有四種生態圈:其一,由教育部主管或省部共建的高水平大學組成的高等教育生態圈,此生態圈內的大學綜合實力較強。其二,由省、市、自治區管轄的重點大學組成的高等教育生態圈。其三,由省、市、自治區管轄的一般院校組成的高等教育生態圈,此生態圈內的院校以本科教學為主,兼顧科研,是發展大眾化高等教育的重要團隊。其四,由高職高專學校組成的高等教育生態圈。
地方院;旧蠈儆诟叩冉逃鷳B圈中的第三方陣。因此,從宏觀層面思考,發展中院校的發展應當以我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為勢,成為發展大眾化高等教育的一支主力軍,應當多多思考如何發展成為有影響的高等院校。
在發展問題上,有些地方院校在認識上是有偏差的。他們認為,只有在確保本科教學質量的同時努力發展研究生教育,才能發展成為有影響的高等院校。確保本科教學質量無疑是正確的想法,但是發展研究生教育的打算并不適應所有的地方院校。
大學的學術聲望不僅影響消費者和工作人員的判斷,而且還對學校的行動起主導作用。學術聲望與師資、生源、經費等資源是相互轉化的,學術聲望影響著大學的排名,影響著企業對產學合作伙伴的選擇以及非營利機構的資金流向,影響著年輕學生及其家長的擇校意向,更重要的是,學術聲望影響了政府的教育決策和撥款。
處于高等教育“第三方陣”的發展中院?梢圆捎“平原造峰”的策略,即在本科教育的“平原”上創辦一流教育的“高峰”。這需要根據自己的生態定位,形成先進的教育理念、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為社會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進行“平原造峰”實踐的地方院校,可望能在“第三方陣”學校中名列前茅,成為生態圈里的名牌院校。
教育是“遺傳”與“環境”的產物,發展中院校無論有多大的雄心壯志,在現實中是無法超越自己的生態位的,不切實際的越位不僅不能如愿以償,相反還會影響自己的正常發展。但是通過努力創辦出一流的本科教育,則是有可能實現的事情。平原造峰,求生態定位的發展之勢,應當是地方院校在發展戰略上的一種科學選擇。
剛柔相推,求軟實力發展之勢
辦學實力是一種綜合實力,是大學在一定時期內所擁有的各種力量的有機總合,反映出學校的辦學質量、發展水平、社會位置及其影響力。地方院校在思考發展問題時,往往因為自己的綜合實力不強而信心不足。
在關于大學實力的顧慮中,人們往往忽略軟實力。所謂軟實力,可以理解為大學中存在的促進發展的精神力量和思維方式,是大學文化的體現。大學軟實力是可以感知的潛在的隱性的力量,這種具有超強的擴張性和傳導性的軟實力,可以超越時空,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因此,地方院校在思考辦學實力時,應當既看到硬實力,也要看到軟實力。硬實力與軟實力既相互聯系又對立統一的。硬實力是軟實力的有形載體與精神物化,軟實力則是硬實力的無形延伸,正如古人所言“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至柔而動也剛”。相對而言,地方院校求發展,在注重硬實力建設的同時,應當更注重軟實力的提升。僅僅從提升硬實力來求得發展的考慮并不策略,注重提升軟實力則更有可能“造勢”或“求勢”。
地方院校提升軟實力,首先要有創業精神。從一定的意義上說,提升創業精神比籌措經費購買教學設備更能促進學校發展。一些民辦院校正是憑借不屈不撓的創業精神,才能在不利的環境中生存下來,進而取得長足的進展。
地方院校提升軟實力,需要轉變傳統的教育思維方式,“思路決定出路”。地方院校要想走在時代的前列,不能等著別人提出新的教育范式后,被動地接受思維方式的改變,而必須與教育范式改革同步地主動改變思維方式,變傳統的依附性思維、封閉性思維、求同性思維以及功利性思維為自主性思維、開放性思維、求異性思維和目的性思維,并通過思維方式的改變創造出適應自己發展的教育范式。在實踐中,地方院校應當以創新為辦學理念,以人的創造性作為最重要的發展資源,通過教育要素的重組或教育生產函數的重新設計,以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組合和有效利用,提升辦學實力。
立足區域,求服務經濟發展之勢
高等教育與整個社會活動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在經濟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大專院校逐漸從社會的邊緣走向社會的中心。高等教育的“中心化”實質上是要求高等教育功能的變化,即它的服務社會的功能需要得到凸顯。
在高等教育從社會邊緣走向社會中心的過程中,科研實力較強的研究型大學在服務社會方面走在了前面,發展中院校大多顧慮自己的實力仍然在社會邊緣徘徊。這種情況不利于發展中院校的發展。
從地方院校所處的地域看,大多屬于經濟發展中地區。在經濟發展中地區設立本科院校,自然也有通過發展高等教育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初衷。因此,從這一認識出發,發展中院校更有必要立足區域的發展現實需要,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
對地方院校來說,立足區域為社會服務,就是要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人力支持和應用技術支持。地方院校服務社會功能的實現必須要有相應的教育結構。
在現代社會里,區域的發展都是開放式的,行政區域與經濟發展區域在概念上是不同的。地方院校在設計自己的功能結構時,不僅要考慮本地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而且要顧及周邊相關經濟區域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即是說地方院校的教育結構不是自成一體的封閉體系,既要突出地方特色,使學科、專業、層次、形式等子結構,與地方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對專門人才的需求相適應,又應避免追求自成體系、自我封閉,搞“小而全”。否則,是高等教育資源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