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卷上的中國:高考作文題型折射時代變化
2019-05-03 08:33:15網絡資源文章作者:高考網整理
高考,對許多人來說,猶如一次“成人儀式”,而高考作文,則是這一“儀式”中一個重要節目。
新中國成立65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從命題作文、話題作文再到材料作文,高考作文題型和內容,被烙上了深刻的時代印跡,折射出由宏大敘事向個性表達的時代變化。
命題作文:烙印時代政治色彩
“生活在幸福的時代里”“大躍進中的新事物”“我學習了毛主席著作以后”……一看這些高考作文題,就知道出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它有著濃厚的時代痕跡。
1977年,一度中斷的高考得以恢復,同年12月570萬考生從四面八方涌向考場,開始歷史上競爭最激烈的十年一屆的高考。
那一年,北京卷的作文題目是“我在這戰斗的一年里”,河南省是“我的心飛向毛主席紀念堂”、上海卷是“知識越多越反動嗎”……當年參加高考的67歲的甘福寶說,那時的作文題目都沾染著那個特殊時代的政治色彩。
1978年的高考作文“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則折射了當時人們迫切希望國家走上正軌的焦慮心態,依舊延續了宏大的政治內容。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作文多采用命題作文形式,給出一個作文題目,由考生確定觀點和題材。當時社會上已有人提出,命題作文易形成“八股”,即一個題目,一種文體,一個立意,一種寫法。
話題作文:關注社會現實生活
“毀樹容易種樹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挖井”……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后,關注社會熱點的作文題目登上舞臺且成為主流,折射了經濟社會改革轉型時期人們對社會責任的思考。
如果說命題作文可以讓學生套作、宿構的話,話題性的作文題就很難用背過的文章來完成。
內容上,高考作文開始關注社會和現實生活,通過對某一話題的探討,引導考生對國家、社會發展的思考和理解,而不再是簡單地機械重復和標語口號。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認為,幾十年來,高考作文題目的變化從宏大話語向小話語轉變,而這背后則是時代的變遷,是理性文化到感性文化的過渡,是對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情感的關注。
材料作文:鼓勵個性表達
“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心靈的選擇”“感情的親疏和對事物的認識”“同學關系”“探究性學習”……2000年以來,作文內容與考生的生活體驗和思想認識緊密結合,基本上都是生活中經歷的感受,既貼近考生,能夠充分發揮出考生的能動性。高考作文越發體現出尊重個性,注重價值的回歸。
改革開放以來,作文作為依托于母語進行的考查不僅考查簡單的寫作能力,更能全面展示考生的思辨水平、創新思維、探究意識等綜合能力,因而成為最能展現考生綜合素質的一道試題。
“袁隆平的獲獎感言”“彩票店主的誠信”“保護野生動物”……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說,進入新世紀后尤其是近年來,大量社會時事題型作文的出現,把社會時事新聞作為材料,直觀明了地呈現在作文中,引導考生個性的思考和表達,引導學生展現創新意識。
面對同一材料,學生的寫作觀點和體裁則百花齊放,有議論文、有散文,甚至還有詩歌。
“作文由過去的記敘、描寫為主變得議論色彩更濃、思辨性更高,這不僅是全球母語教學的方向,也符合現代化人格成長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