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為什么對“啊”情有獨鐘?
2019-05-03 10:22:46網絡資源文章作者:高考網整理
“一個考生的作文里通篇都在抒情,從頭到尾都是‘啊’字,數一數得有幾十個,感嘆號通篇都是。”這是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江蘇省高考語文閱卷組組長何永康教授,最近在“全國小學母語教育研討會”上披露的。
學生作文為何對“啊”情有獨鐘?說明學生肚里詞匯少、語言貧乏,知道“啊”是個抒情語氣詞,便抓住不放,重復濫用,想借此增加“文采”,增強作文“感染力”,結果當然是南轅北轍。可問題在于,何教授所舉的并非孤例。近年來,怕寫作文、不會寫作文、寫不好作文恐怕已成為學生的通病,書店里教授作文的書籍、光盤琳瑯滿目,媒體上輔導作文的廣告也比比皆是,“作文市場”的紅火,說明語文教育長期沒得到應有重視,學生作文能力呈群體下降態勢,只得借助“作文產業”臨時抱佛腳。
那么,學生不學作文都學什么了?不外乎圍繞高考多得分,把時間集中投放在數理化外等“主科”上。因為老師、家長、學生都有“小九九”:既然花再大的功夫作文也得不了滿分,不如背背范文、臨時發揮碰運氣,反正“作文損分其它補”。這幾年,“如果把高考語文和英語的成績折算成同分,語文的均分比英語低多了。”何教授的調查也印證了學校輕視語文的流弊。于是,在“高考謀略”下,一篇作文出現幾十個“啊”,也就見怪不怪。
學生作文素質的下降,歸根結底還是疏于課外閱讀所致。可學生兩眼一睜、作業做到星星點燈,哪有課外閱讀的閑暇?當然,這不能靠學生再擠睡眠苦讀,而要學校跳出應試教育的圈子,著眼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和全面發展,從教學理念和制度上保障學生有親近書本的時間,讓閱讀、寫作成為學生學習、生活方式和心靈成長的營養。
近年來,世界各國都把提升閱讀能力作為教育改革的重點。關注母語學習和運用,是一個國家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基礎,我們應補上這一課。對廣大學生來說,去“啊”無捷徑,惟有多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