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學子看過來:2018高考文綜復習技巧干貨來了
2019-05-02 07:02:25網絡資源文章作者:高考網整理
文科綜合是令很多考生頭痛的部分,它的分值大而且主觀題比重大。不過,我相信,只要經過一定的訓練,主觀題高分是完全有可能的。而客觀題則是要練出來的。
1.啃書本
高考文科綜合對課本已有知識的掌握程度的考察非常重視。所以,要與高考針鋒相對,課本是法寶。有高考狀元分享,學習方法是一遍遍地看。歷史5本書我看了七八遍,可能不能完全背下來,但是做題時能準確回憶課本幾乎所有知識點。關于看書,有幾點建議:
(1)抓住書本框架,背熟目錄和小標題。我們接受的不是零散的知識點而是知識的整體,背熟目錄才能建立知識點之間的深入聯系,為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奠定基礎。考場答題時,才能做到大跨度和宏觀概括,盡量避免因遺漏觀點而失分。
(2)不放過任何角落。大字小字一起看,還有批注,插圖及其說明等。還要適度涉及未列入考試大綱的內容。因為高考試題“超綱”現象常有發生,比如今年廣西高考歷史選擇題就把大部分考生弄得措手無策。
(3)注意整理筆記,抄錄書里。我沒有單獨的歷史和地理、政治筆記本,因為把筆記記到書里是最好的,方便和課本知識緊密聯系。把幾本參考資料的延伸知識或者精辟見解都抄錄在書中,翻閱課本時也會一起復習。這樣在考試中你的歷史語言表達會更加完善和專業,且涉獵面和跨度也更廣,進而得分更高。
(4)分專題總結。這個在第二輪復習中老師也會有所概括,但是自己如能總結效果最好。比如世界之最,中共會議之類的。這樣不僅可以讓讀書看書更加有趣,還可以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2.地圖
地理的關鍵是地圖。我的辦法是填充圖畫,即拿一張空的圖自己標上山川、城市、河流還有等值線之類的,這樣考試時就會有快速反應了。而經緯線的圖我是花了很大工夫,把世界地理的每個方塊的圖都剪下來,放袋子里,有時間就看,看多了,就非常熟悉了。
3.注重熱點
高考文科綜合中,基礎知識和解題方法的準備最終的目的都是能分析熱點和解決熱點問題。所以,我建議大家在復習過程中應該注意熱點分析。方法是,先弄清近年,尤其本年度有什么重大熱點,然后弄清每個熱點可能的命題角度,再以這些角度為線索歸納整理相關書本知識,運用相關知識分析熱點,最后是拿一些“重點預測”來訓練自己的應試能力和檢測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
4.研究真題
近幾年的高考真題是我們所見到的所有高中試題中信度最高的試題。要有計劃地逐題深鉆細研,對各類題型題目,不同的設問方式等的解題方法進行總結歸類。研究標準答案、試題背景材料和考試要求間的關系,總結出命題人構思答案的方法。答題時要做到段落化、要點化、序號化,概念的表達要準確,史實的表述要準確。而且要善于利用材料,有很多答案都可以在題目所給材料中直接找到,而這點卻容易被許多考生忽視。
文綜是一門彈性很大的科目,在高三階段的提高幅度也相當大。所以,絕對要給予它更多的復習時間。歷史要進行筆記,這是必不可少的。歷史知識點繁雜,如果單靠閱讀教材,不但費時,而且記憶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要進行筆記。筆記要記兩次,上課時,對老師的講解和板書進行筆記,課后要整理筆記,在整理的過程中,又是一次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復習。
政治主要是對課本上的黑體字部分進行熟記。因為這樣可以掌握知識框架,而且在答題時,這些黑體字部分是主觀題答題的關鍵和中心,是采分點。相信熟練背誦黑體字部分并不是難事。
地理,眾所周知,要對地圖進行熟練掌握。這是每位考生都要做到的,如果你連地圖都不去記憶,那地理幾乎可以說就沒辦法考了。地圖的記憶,要包括地形、氣候、交通、文化、行政等方面,要對單獨區域進行綜合記憶。世界地圖的每個區域都是一樣。在掌握了地圖上的知識的前提下,進而是對教材中知識點的掌握。
文綜的學習必須緊緊圍繞著課本,因為文綜的出題面很大,書中每一個角落都有可能考到,這就要求文科學生在平時的復習過程中仔細做好筆記,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小的知識點。除此之外,還要掌握每一個知識點的背景,每一個知識點與全書其他知識點間的聯系。最好能夠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將各個知識點納入自己構建的體系中,這才算吃透課本。
一方面是怎樣預習政史地。
文科的知識固有的龐大的系統使得無論是講課還是自學過程中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表面上看只是學很小的獨立的某一部分知識,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你就會發現,甚至一個細小的詞語都會牽扯到其他部分甚至其他科目的知識。正是由于文綜科目的這個特點,如果不經預習就直接在課堂上一股腦兒被動地接受老師灌輸的知識,理解掌握自然很難到位。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嘛。
預習是文綜學習的起點,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這開端上就要切合以上說過的文綜科目的特點,萬萬不可畏懼麻煩而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僅作瀏覽,而對瀏覽過程中明明已經發現的疑慮和發散點置之不理,首先就要動用自己已有的資料對其進行查考自學。這樣做不僅可以使得預習本身這一遍學習事半功倍,而且更能使得你對課堂內容實現最大化吸收:在老師短短40或45分鐘內講解的貌似只是皮毛的東西中,你可以把握皮下的脈絡神經;他不經意吐出的精華內容,不經過這樣科學的預習可能根本意識不到,而你可以。這就好比在起跑線上你頂到了起跑線而別人尚存半步距離。這半步也許恰恰就是決定誰更先擦到終點紅線的半步,馬虎不得。
另一個問題就是在預習過程中的取舍問題。如果僅僅讀了我上面的話,大多數人都會頭疼了,因為高三的時間畢竟有限,文綜固然重要,但語數外更是敲鑼打鼓地喊著要時間要精力。所以在簡單的預習過程中如果過分投入精力就很可能顧此失彼,影響大局。
魚與熊掌得而兼之的最好辦法恐怕就是各取一半了:預習畢竟不是系統學習的全部,最重要的事情是搞清楚關鍵的連接點,掌握結構就等于掌握了骨骼,在聽講過程中慢慢講具體生動的知識填充進去,將已經建立起來的框架部分豐滿起來,也就達到了我們的目的。那么在預習的時候就有必要分清輕重,例如過于瑣碎的純知識部分就可以一帶而過。
另一方面是知識的掌握。
走過的路自己未必記得,同樣的,學過的知識自己也未必就一定掌握,更不要說各科知識的體系化和網絡化。然而我們達到最終目的的唯一手段必須是掌握而非學過知識,于是方法問題就再次提上桌面。
首先一味的重復絕對不是有效率的辦法——這并不是否認它不是有效的方法,而且必要的重復也還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試想如果把有限的精力投入的無限的重復當中,并且用重復對付一切,以不變應萬變,畢竟也算得上是蠢辦法了,應付千變萬化的文綜科目可以說是殺牛用雞刀了。
真正的掌握不應當只是停留在熟記或者說掌握了課本知識的層次上。如果只是這個水平的話,應付期末考試沒有問題,因為它有明確的范圍和階段的提示。但是到了荷槍實彈的高考考場就會顯得捉襟見肘。這樣,文綜高考對所有考生做出的潛在要求就是將各科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非如此不能掌握真正清晰的骨架,也就不能將點狀的知識變成串,進而變成面,為我所用。
為了做到這一點,平時的預習、學習和復習的過程中就應當學會總結,善于總結,在知識的學習上做到瞻前顧后。瞻前,就是要有預見性,有自己的見地和思考融入知識本身;顧后,就是要學會聯想,在學習某一具體知識時,聯想到從前學過的重要點,融會貫通。
資訊專題>> |
資料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