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專業解讀:兒科學專業
2019-04-11 16:03:05網絡資源
兒科學專業有兩種培養方式:一是5年制,包括兒科學本科、臨床醫學(兒科學)本科;二是8年制,即臨床醫學(5+3一體化兒科學)。
專業解讀
兒科學本科專業:為兒科醫療事業培養具有良好素質的、能從事兒科和兒童保健工作或醫學研究的兒科醫學專門人才。畢業生成為兒科初級醫生時,能在上級醫生指導下安全有效的從事醫療實踐,并具有在兒科醫學學科領域進一步學習和深造的潛能。
專業核心內容:為兒科醫療事業培養兒科醫學專門人才,畢業生可成為兒科初級醫生。
學科門類:醫學
主要課程:前三年的課程設置與臨床醫學專業一致,后兩年的臨床課程則突出兒科特色,獨立開設“小兒內科學”“小兒外科學”“小兒傳染病學”“兒童保健學”等課程。
學制:五年。
學位授予:授予醫學學士學位。
就業方向:學生畢業后可從事兒科醫療、保健、臨床醫療及科學研究等工作。
臨床醫學(5+3一體化兒科學):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以兒科專業為特長的臨床醫師。要求學生系統掌握醫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扎實掌握兒童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初步掌握常見急、難、重癥的處理原則;熟練掌握一門外語,能夠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文獻,獲得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專業核心內容:培養以兒科專業為特長的臨床醫師。
學科門類:醫學
主要課程:第一至第五年,以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兒科學為主干課程。開設有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醫學微生物學、醫學免疫學、醫學寄生蟲學、病理學、藥理學、醫學統計學、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小兒內科學、小兒外科學、兒童保健學、小兒傳染病學等課程。
第六至第八年,按照兒科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要求,學習相關課程,參加相關臨床實踐。
學制:5+3一體化
畢業與學位授予:第一至第五年,頒發五年制本科畢業證書;授予醫學學士學位。第六至第八年,取得執業醫師資格證書,獲得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
就業方向:省市三級醫療衛生單位從事兒科醫療工作,或在高等醫學院校等事業單位從事兒童醫療、保健、科研、教學等工作。
專業背景
兒科學本科專業是一個情況特殊的專業,這個專業曾于1999年并入臨床醫學,不再作為獨立的本科專業開設。在并入后,少數高校依然繼續以臨床醫學(兒科學)專業方向或兒科學特色班舉辦。由于兒科人才嚴重短缺,2016年,國家衛計委協調教育部,于當年恢復兒科學專業本科招生,國家衛計委共建院校率先舉辦兒科學本科專業,其他有條件的高校也增設兒科學本科專業(或方向),同時,繼續推進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
在停止兒科學本科專業獨立招生的前一年,即1998年,全國有23所高校招收650名兒科醫學專業學生。
沒有中斷兒科學本科招生或于2016年以前已開始了兒科學本科招生的高校:
首都醫科大學七年制臨床醫學兒科學方向(現為5+3)每年招生40人左右。
中國醫科大學此前也以五年制臨床醫學兒科專業特長班的形式招生。
天津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2013年開始在臨床醫學專業三年級學生中按照專業動員、自愿報名、擇優錄取的原則,篩選進行重新組班,作為兒科專業的特需人才進行培養。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從2012年開始恢復兒科本科招生,專業名稱為臨床醫學專業(兒科學方向)。招收的學生每年僅30人左右!2016年上海交通大學臨床醫學兒科學方向(5年制)理科共招19人,在川招2人。貧困定向專項計劃理科共招15人,在川招2人!
重慶醫科大學始終辦有臨床醫學(兒科學方向),招收5年制本科生,一年平均有150人左右;7年制本碩連讀一年平均有80~150人(從2015年起,改為“5+3”培養);研究生一年平均有150人左右。
南華大學2008年在臨床醫學專業開出兒科學方向。2013年以來,將兒科學等方向課程規范為4個個性化課程模塊。
南京醫科大學2013年臨床醫學(兒科醫學方向)7年制(即現在的5+3)在江蘇省招收60人。2014年起,除招收7年制學生(2015年為8年制),在江蘇省開始招收5年制臨床醫學(兒科醫學)本科生。2016年臨床醫學(兒科學)(5+3),只在江蘇招收55人;另有江蘇農村專項招生計劃5人。臨床醫學(兒科學)計劃60人,在川招生2人;另有江蘇農村專項招生計劃5人。
蘇州大學2010級臨床醫學專業(兒科方向)恢復招生。
廣州醫學大學于2012年新增臨床醫學(兒科學)專業。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2012年于上海高校中率先開始招收兒科專業本科生。臨床醫學(兒科方向)是交通大學醫學院的特色班。作為學生臨床教學基地的新華醫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上海市兒童醫院均為學科門類齊全、集醫、教、研為一體的教學醫院。教育部公布的《學位學科評估高校排行榜結果》上海交大醫學院的本專業排行榜第一位。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原上海醫科大學)創建于1927年,創立時名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是中國創辦的第一所國立大學醫學院。1932年,獨立為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當時中國唯一的國立醫學院。1959年,被定為全國16所重點高等學府之一。1985年,更名為“上海醫科大學”。2000年,上海醫科大學和復旦大學合并辦學,組建成為新的復旦大學。2011年,新的上海醫學院成立,行使相對獨立的管理權限。
復旦上海醫學院自2015年開始在5年制臨床醫學專業設立“兒科學方向”。從2016年起,將臨床醫學專業(兒科學方向)在招生計劃中單列,每年招生人數約為30名。同時,還將兒科醫學人才培養納入“5+3”(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或3年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兒科學學位點建設與人才培養”項目也是上海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中唯一涉及兒科學方向的人才培養項目。
2016年增設兒科學本科專業(或方向)的高校:
山東省5所高校增設兒科方向專業,青島大學、泰山醫學院、濱州醫學院、濟寧醫學院4所高校均開設臨床醫學(兒科方向)本科專業,在山東中醫藥大學開設中醫學(兒科方向)本科專業,共招生490人(其中,兒科方向本科專業招生460人,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5+3”一體化兒科方向招生30人)。
青島大學于1978年設立了兒科專業,畢業生中涌現了葛均波院士(博導,現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全國知名小兒外科專家董蒨(博導,附屬醫院第一臨床學院院長),知名小兒心外科專家邢泉生(博導,現任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院長),知名小兒內科專家李堂(博導,曾任附屬醫院兒科主任),知名小兒血液科專家孫立榮(博導,曾任小兒血液科主任)等專家。
福建醫科大學新增臨床醫學“5+3”一體化(兒科學)專業,在福建省內本科一批次招收30人。
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學“5+3”一體化(中醫兒科學),招生計劃合計30人,在川無計劃。
鄭州大學提前批臨床醫學(5+3一體化兒科學)專業在河南錄取30人。
河北醫科大學新增臨床醫學(“5+3”一體化,專業碩士兒科學)專業,招生人數為30人。
西南醫科大學在提前批招收臨床醫學(免費醫學生)本科兒科學方向學生;在本科第一批招收臨床醫學本科兒科學方向學生。該專業學生入學后,按臨床醫學大類在同一公共基礎課平臺和專業基礎課平臺進行培養,后期可輔修兒科學方向。學制5年,限招理科生。
昆明醫科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安徽醫科大學、南方醫科大學、蚌埠醫學院等等高校也于2016年新增了兒科學(5年制)本科專業(方向)。
2016年恢復兒科學本科專業招生的8所院校

其中的大多數保留了臨床醫學“5+3”一體化兒科學的培養模式,且招生人數無明顯差別,保持在20~50人左右。